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 第四节 教学的节奏和过渡[3]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第四节 教学的节奏和过渡

[返回] [1] [2] [3]

  有趣的故事情境,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学生们迫不及待地想找到问题的答案,过渡自然而然就成功了。
  4.穿针引线法
  穿针引线法是教师根据整个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或共同特征来进行过渡的方法。这种前后一贯的过渡形式,有如裁缝师傅穿针引线,如果技巧高超,过渡自然,会给人一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之感。
  5.启发性类比法
  启发性类比法是用于前后环节的教学内容具有类比关系的衔接方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使学生顺着联想的思路,从一个教学环节进入另一个环节的情形。首先,讲清前一个环节中类的特征,尤其要突出与下一个环节的类有可比之处的特征,以使学生能够很容易进行类比联想;其次,揭示前后环节可类比的方面;最后,引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6.悬念过渡法
  学生高效率的学习,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悬念过渡,就是以激发求知欲,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过渡方法。

  多数老师讲“1000张纸叠在一起厚9.2厘米 ,平均每张纸厚多少毫米?”这道题目时,先让学生做,再请学生报答案,然后评论一下对错,就算讲完了。事实上,这个问题的价值还远不止于此,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也远不止于此。如果老师能利用好这个问题,就能发挥更大的教育价值。比如,引导学生发现一张看起来没厚度的纸,原来还是有厚度的,如何量出肉眼难看到的厚度?原来还可用数学的层叠与平均数来算纸的厚度,那头发丝能不能算出它的直径或重量?

  悬念过渡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在对教学内容的仔细揣摩的基础上设置悬念,使学生产生求知欲,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7.激励过渡法
  教材中有些知识较浅显,学习难度不大,还有些知识虽然有些难度,但与前面学过的某些教学内容相关或类似,学生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激励过渡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完成学习任务。
[返回]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