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交往概述
交往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基本活动,是人类社会性的主要表现形式。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与他人、社会的接触和交流。教学作为人类重要的社会活动,其本质就是通过师生间的交往,传递教学信息,达成教育影响的活动。教学交往既具有一般人际交往的特征,又具有显著的教育性特征。教学交往是教师与学生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自然的或人工的)彼此沟通、相互影响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意识、有目的的师生交往,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够促使学生对学科的学习产生积极的情感,还能增强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责任心。
教师应当具备良好的教学交往技能,与学生在课堂内外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很多学生对某一科目的学习兴趣与他们跟任课教师的交往情况呈正相关。如果他们与教师的关系不和谐,就可能影响到对该教师教授科目的学习热情,甚至会对这门课产生反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倘若他们与任课教师关系融洽,建立了友谊,就会对任课教师所教的科目充满热情,甚至会终身爱好这门学科。因此,只有在与学生亲密而友好的接触的前提下,教师才能有效的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有目的的影响。
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个体的发展,教师要多方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小学生思想单纯而直接,教师更应当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真挚的师生交往,能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如何与学生交往,能否运用好交往的技能与技巧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交往的原则
(一)以情感人
交往是双向的情感互动过程。有效的教学交往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双方的情感参与。教师应在日常观察中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以及学生的特长、兴趣爱好等,亲近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以自己的真情投入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以情感人原则是以发展和谐的师生关系,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优化教学效果。另外,在师生交往中,教师表现出的真诚的交往态度,对学生的个性的形成与处理人际关系能力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
 |
(二)换位思考
教师与学生的心理往往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会成为师生交往的障碍,不利于双方的沟通与互动。换位思考是有效交往的前提。如果教师能够抛开成人的观念,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教学问题,寻求最能吸引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和途径,采用学生最能理解的和可接受的语言,在交往互动的过程中,给学生指引和帮助,定能实现有效的交往。教师能否真正理解学生的立场和看法,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形成共识和行动方案,往往成为师生交往的关键。
(三)学生主体
理想的师生交往是平等的、和谐的人际交往。教师应当明确交往是双向的,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相互启迪。学生不一定样样不如教师,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之一,理应受到教师的尊重与理解。教师应该在交往过程中,转变所谓的“师道尊严”的观念,突出学生交往的主体地位,将属于学生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敢于说话,敢于质疑,引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四)引导鼓励
师生交往的最终目的旨在促进学生主体能力的提高和主体人格的健全发展,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效能和教师的教学效率。这一根本目的决定了教师在师生交往中,要充分利用激发、引导和鼓励学生的机会,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的认识自我,表达自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勇于克服困难,敢于挑战自我。善于引导、鼓励才能使学生通过交往获得知识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符合师生交往的真谛。
三、教学交往的方式
(一)课堂交往
1.提问
提问是师生课堂交往的主要手段,对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积极向上的学习心理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问的过程,从教师最初的提问引导出学生最初的反应和回答,到最终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分析和评价,充满了语言与非语言的沟通与交流。教师提问后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了解问题的难易度,如果大多数学生的眼神是疑惑不解的,说明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理解范围;如果大多数学生神色轻松,答案脱口而出,说明学生已经掌握这一内容或问题难度不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适时提问,通过提问了解教学情况,主动调节教学,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讨论
课堂讨论是师生交往的重要手段。讨论是师生间、学生间双边或多边的互动过程,在讨论中,彼此交流信息与见解,有利于开拓学生眼界,提高其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差异,但在讨论中,群体的智慧互相作用,相互启悟,产生群体思维效应,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不同程度的提高。教师不仅是讨论的组织者,也是讨论的参与者,通过与学生言语、神情上的交流,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促进学生主动性、主体意识的提高。
3.个别指导
个别指导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对自己的了解与关爱,是行之有效的师生交往方式。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这种交往方式应当是点到为止的。教师需要注意从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出发,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有利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氛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潜能,依据学生的爱好禀赋与特长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个别指导。
学生比较容易受教师的情感影响,教师有意识地一言一行,都可能传递给学生无穷的动力。一个小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到:
今天在做课堂作业时,方老师走过我的身旁,她看了看我的作业,用手轻轻的抚摸了我的头,我感觉老师的手很温暖,仿佛在暗暗的鼓励我,表扬我,所以在剩下的时间里,我更加认真地完成了作业。……
教师注重与学生的情感交流,有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个别的指导与情感沟通,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进步与成长。
(二)课后交往
1.课间交往
课间休息时间是学生放松心情、自由活动的时间,也是师生沟通的好时机。教师在课间与学生谈心、聊天、参与学生的游戏,帮学生整理衣服,梳理头发等,不仅能拉进师生间的距离,还能在谈话中获得一些教学反馈,从而更好地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有时,某个学生对课堂上的问题还似懂非懂,教师可以在课后主动进行帮助指导,帮他解决。如果教师发现个别学生存在思想问题,或是近来一段时间学习成绩滑坡,可以通过课间谈话的方法,及时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当然,由于课间时间短暂,教师在谈话中要言简意赅,力求具有说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