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教学中,由教师组织学生对一些重要教学内容如基本概念、两难情境 [1]、课堂作业等,以小组或班级方式开展讨论。学生通过讨论、争辩,掌握的知识会更深刻、更准确,对问题的思考会更全面,对结论的表达会更系统、更符合逻辑。为使教师有效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必须掌握讨论技能。
一、讨论技能概述
(一) 讨论的意义
课堂讨论是由教师或学生针对有意义的问题,引发学生解决该问题而思考、探讨、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讨论式教学在我国古已有之。所谓做学问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便是此意。《学记》中早就指出:“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有助于学生多方面地思考问题,根据不同意见形成新的理解,有利于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
(二)
讨论的内涵
1.信息交流
从信息论角度看,课堂讨论是师生、生生之间多向交叉式的信息交流过程,它的表现形态是一种思考水平的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其主要作用在于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独立钻研、鼓励学生发表观点参与讨论。学生通过讨论来交流思想,解决问题,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课堂讨论由此形成了一种多向交往的课堂教学模式。信息交流是讨论式教学最基本的特征。
2.竞争与合作并存
课堂讨论是一种体现竞争与合作并存性的活动。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对某一问题发表 |
 |
不同见解或质疑对方的观点,体现竞争性;同时为了更好解决这一问题,往往又需要讨论小组成员的合作,共同探讨解决方略,力求达成一致结论或选择最佳方案,体现了合作性。讨论式教学的这种竞争——合作性的互动如果组织的好,则既能发挥竞争与合作的正效应,又可避免其负效应,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合理的竞争意识,是一种富含时代性的互动模式。
3.知识主动建构
奥苏伯尔认为建构知识主要有接受和发现两种途径,两者各有优劣,不可偏废。然而传统教学过分强调接受知识,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习者的能动性,限制了学生的发展。而课堂讨论正是弥补这种传统课堂教学缺陷的必要环节和有效方式,它要求教师的角色由原来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并且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课堂讨论。学生在教师的适当指导下,通过讨论和协作主动地建构知识。
(三) 讨论的特点
讨论有如下优点:
1.讨论的最大优点在于讨论学习的目的性强。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而进行共同探讨,积极性更高。
2.讨论能为学生提供群体思考的机会。学生在群体思考过程中进行思维碰撞,互相启发,互相补充,有益于摆脱自我中心,增长才智。
3.全体学生都参与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对集体的责任心。讨论可以促进学生的交往,促进各种能力的形成,如倾听、表达、协作、竞争等。
4.讨论往往是学与思、学与论的结合,对于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这些知识的理解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有利于学生对教材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把握。
5.由于学生在准备讨论时,必须独立思考,进行归纳、分析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表述,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
当然,讨论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占用教学时间长。往往一个通过讲授 20 分钟就可以解释清楚的问题,若采用讨论,可能需要一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
2.讨论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相应的独立思考能力。因此,这种方式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在小学,讨论常常是配合其它教学活动进行的,如在讲授、谈话、参观、实验、实习之后或在这些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很少作为一种独立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总之,讨论是一种群体性交流,不是由某个人扮演的独角戏。讨论的主持者要组织和引导讨论而不是指挥讨论。在真正有效的讨论中,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给予每个学生发言的机会,努力使每个同学都参与到讨论中,参与讨论的学生越多,说明学生的积极性越高,讨论的效果就越好。当然,并不是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在讨论中发言,学生参与讨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他们只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同样会有很大收获。
二、讨论的基本进程与要求
(一) 讨论的准备
讨论应从两个方面做准备:一是论题的准备;二是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1.设计好讨论的题目[2]
讨论的主题可以是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两难的情境、教学中的难点问题,总之,讨论的主题在时间和空间上有一定的纵深度,便于问题的展开讨论。教师应认真设计讨论主题,明确讨论的目的和所要讨论的各个子问题,然后拟定好讨论题目。讨论题目设计得如何,直接关系到讨论的质量。好的讨论题目就像一把开启思维闸门的钥匙,既能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又能收到启发诱导、举一反三的效果。反之,不仅会降低讨论的效益,甚至会抑制学生探讨问题的兴趣,泯灭他们思维的火花,丧失讨论的意义。所以,确定好讨论题目是确保讨论成功的第一步。确定讨论题目要做到:
(1)把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材中各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任何教材内容总存在主要和次要、难学和易学、关键和一般之分,即有重点、难点和关键点。教师在设计讨论时要力求抓住这些部分,选择最有价值的问题,并以此为突破口,带动学生对整个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力戒讨论问题面面俱到,使学生不得要领,浪费时间和精力,以致影响他们对主要问题的研究和解决。
(2)抓住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选择学生普遍难以理解,或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问题作为讨论题目时,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参与课堂讨论。通过讨论,发挥集体的智慧,认识和解决这些问题,使所有学生都有收获和提高。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全面地、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否则,所设计的题目就可能脱离大多数学生的实际,不能激起学生兴趣,难以调动多数学生的积极性,使讨论无法进行。
(3)讨论题目应难易适度。教师设计讨论题目既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既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又要符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出的问题既要有讨论价值,又要有讨论的基础和条件。课堂讨论是一个引发学生思维、探索的过程。如果所设计的题目浅而俗,缺乏讨论的价值,就会使学生感到索然无味,不能调动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反之,如果设计的题目过分高和深,脱离学生的实际,就会使他们望而生畏、无从下手,同样会失去讨论的意义。所以,教师设计课堂讨论题目时,既要注意量力而行,又要注意适当地提高难度,使讨论教学能达到使学生“跳一跳摘桃子”的效果。
2.精神和物质准备
要想提高讨论的质量,使讨论达到预期的目的,除了事先设计好讨论题目以外,师生双方还要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做好准备。准备工作主要有: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计算机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途径收集与讨论主题相关的资料,将注意力集中在与论题有关的内容上,进行有目的的批判性阅读,对照、比较各种观点和看法,注意他们之间的矛盾和差别;摒弃先人之见,客观公正的对待各种观点,得出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