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性的结论,或者将材料重新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并纳入个人的知识结构中。最后,着手准备一个发言提纲、发言稿或书面报告。表达能力较强的学生准备一份发言提纲即可,表达能力相对弱一些的学生则要准备一份较详细的发言稿。学生在查阅资料、组织观点、撰写发言提纲的过程中,自身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教师要制定一份主持讨论的计划。包括如何引出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办法、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可能的结论。另外,教师还应教会学生讨论。讨论课往往需要较长的准备时间,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使讨论顺利进行,取得成效。
(二)
讨论方式的选择
课堂讨论应首先选择合适的讨论方式,课堂讨论的方式一般有小组分散式、班级集中式和课堂议论式三种。
小组分散式讨论是班内同学分成几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讨论方式的优点是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小组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种方式比较适合讨论议题多、难度小的问题。
班级集中式就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讨论。这种讨论参加人数多、规模大、气氛热烈、影响较大,主要围绕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或争议较大的问题组织讨论。班级集中式又可采取直接集中和先分散后集中两种形式。
|
 |
课堂议论式讨论是教师为了解决重点、难点,或教学中遇到的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时,由教师或学生提出问题,大家即席发表意见的一种讨论方式。这种讨论不必事先拟定题目,水到渠成,活泼自然,课堂气氛民主、活跃,能调动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热烈的议论中解决问题、掌握知识,比教师“独白”的效果好。
课堂讨论究竟选择哪种方式,要依据教学的目的和要求、所要解决问题的难易、讨论的时间和场所条件、教学的具体情况和学生的特点等来确定。一般说来,小学教学中采用课堂式议论较多,但也可以适当采用小组分散式和班级集中式讨论某些问题。
(三) 讨论的引导
安排某些引导性的活动促使讨论顺利展开,既可以激发学生对讨论的兴趣,又可以使学生在进行有意义的讨论之前有思考和反应的机会。教师进行引导性发言,帮助学生了解讨论的性质、步骤和内容,也可以让某个学生提出有争论的问题,以引起活跃的讨论;还可以利用考试或测验来引发学生的讨论。
另外,还有其他多种引发学生讨论的方法,但不管采用哪种方法,都应该注意尽量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接着应该马上进入正题;否则,气氛一旦失去了,再重新形成就不那么容易了。
讨论开始后,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使讨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为了保证讨论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可以运用具体技巧如下:
1.灵巧地运用提问,设计将讨论步步引向深入的问题;
2.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讨论的开展需要良好的讨论氛围,实践证明,讨论的气氛越轻松愉快,讨论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
3.要让全体学生参与讨论。可利用参观、角色扮演、电影、幻灯、展览、图片、录音等方式来促进学生进行讨论,并协助学生表达观点;
4.及时纠正偏题现象;
5.要善于引导学生发表不同观点,诱导大家争论。
(四) 讨论的评价
在任何讨论结束时,教师都要给予总结和评价。衡量讨论是否成功的标准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标准是看讨论是否达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教师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和学生互评都是有效的评价方式。评价讨论必须包括下列几个方面:讨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的;讨论是否偏离议题;是否每个学生都参与了讨论;讨论是否成了个别人的论坛,等等。评价的有效性在于对讨论价值的挖掘,在于使后继的讨论更好的开展。
三、讨论的原则
课堂讨论的原则很多,这里就讨论主题的设计和讨论过程的引导,提出几条主要的原则。
(一) 目的性原则
课堂讨论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通过讨论要明确什么是重点、解决哪些难点、让学生学会哪些知识、提高哪些能力等等,教师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教师不仅自己要在讨论前对讨论的总目标和子目标了如指掌,而且还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了解。另外,在讨论的过程中,只有带着明确的目标开展讨论,才能使讨论紧紧围绕讨论的主题来进行,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指导下齐心攻关。此外,只有讨论目的明确了,才能设计出好的命题并正确地选择讨论方式。因此,讨论的目的性原则是首先必须遵循的原则。
(二) 实际性原则
从问题设计、讨论方式的选择,到讨论过程的控制,都必须从实际出发,兼顾教师、学生以及教学条件的实际。这里特别强调学生的特点。所谓学生的特点主要包括:(1)认知基础,即学生所处的学习阶段,已有的知识基础;(2)认识规律,即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3)年龄实际,即不同年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即使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其认知结构、智力发展、个性特征等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讨论时,一切从实际出发,灵活掌握,注重实效。
(三) 层次性原则
教师可针对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提出一两个核心问题,并由此分解成若干个具有密切联系的小问题。这若干个小问题犹如一串锁链,环环紧扣,前一个是后一个的基础。在设计问题时,一方面要弄清楚这些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要考虑学生的思维规律,做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更高的层次发展,最终实现核心问题的解决。防止所提问题之间联系不紧或跨度过大,脱离学生认知规律,不利于讨论的进行和问题的解决。
(四) 启发性原则
从问题的提出到讨论的结束,教师都必须注意启发。首先,讨论的问题要富于启发性。巴尔扎克说:“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是问号”。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激起学生探讨的兴趣。其次,当讨论展开后,教师要细心听取各种见解,不失时机地加以“引”和“导”,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切不可包办代替,硬性地将学生的思维纳入预先设计好的轨道,或者过早地得出结论,那样就失去了讨论的意义。
(五) 民主性原则 [1]
课堂讨论中应该充分发扬民主,营造浓厚的民主气氛,让每个学生都能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要真正发扬民主,必须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提倡人人参与,尤其不能冷落中差生。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题目时照顾到中、差生的实际和特点,使他们面对题目有言可发;其次,热诚地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勇于向老师质疑问难。“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耐心细致的解答,对那些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可在课后查阅有关资料,弄清楚后再向学生解答;第三,鼓励学生发表不同意见,提倡不同见解的争鸣。对学生间的争论,教师不要求全责备,不要急于表态,而应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提高认识能力;第四,平等对待学生,教师作风要民主,态度要和蔼可亲,以普通一员的身份参加讨论。在讨论中教师要以理服人,用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才有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环境。只有在讨论中真正发扬民主,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获得较高的教学效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