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是人类社会中普遍存在而又十分复杂的现象之一。它通常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学习理论是研究人类学习的本质及其机制的心理学理论,由于研究视野和方法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学习理论流派。不同的理论流派提供了探讨各种学习现象的不同视角,使我们有可能更加全面地理解学习的性质、条件和规律,从而为教学理论和实践提供科学的依据。
对教学技能的学习与应用比较有影响的学习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产生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美国,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华生(John B.Watson)和斯金纳(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又称为“刺激—反应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只关注动物和人类可客观观察的行为,认为学习即新行为的习得,其基本观点有:
| 1.学习是被动刺激(S)与反应(R)之间的联结,刺激得到反应,学习就得以完成;
2.学习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与错误”,直到最后成功的过程;
3.学习安排应遵循:小步子,积极反应,自定步调,及时强化的原则,其中,强化是学习的关键。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教育的启示:教师的职责就是要创设一种学习环境,尽可能在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正确的行为。该理论强调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重视外显行为的研究,较适合解释情绪、动作技能与行为习惯的学习。借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技能的培训可以通过记录、重放、评价去感知、分析教学的行为,强化受培训者正确的教学行为,淘汰不正确的教学行为,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
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和改组,而不是刺激与反应联结的形成或行为习惯的加强或改变。它关注学习者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通过对学习者认知结构所作的假说来解释和说明学习过程,强调学习内容的逻辑结构与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之间的联系与相互作用。其基本观点有:
1.学习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过程;学习是个体作用于环境,而不是环境引起人的行为。环境只是提供潜在刺激,至于这些刺激是否受到注意或被加工,则取决于学习者内部的认知结构(所谓认知结构,就是指学习者知觉和概括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方式。认知结构是以符号表征的形式存在的)。当新的经验改变了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时,学习就发生了;
2.学习是凭借智力与理解,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和认知的过程,决非盲目的尝试;
3.重视内在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认为外在强化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没有外在强化学习也会发生。
这种学习理论的突出特点是强调智能的培养,重视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在教学实践中,强调应根据学生已有的心理结构,提供适当的问题情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一般的原理,以便能把所学知识运用于新问题的解决。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流派众多,下面分别介绍其中颇具影响力的三种理论流派: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布鲁纳( J.S.Bruner )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一个人把同类事物联系起来,并把它们组织成赋予一定意义的结构,亦即是学习者主动的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编码系统的形成。其中类目是指一组相关的对象或事件;编码系统则是指一组相互联系、非具体性的归类,它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加以分组和组合的方式,是不断地变化和重组的。
布鲁纳认为,学习包括三个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
1.新信息的习得:这种新信息常常是与一个人已有信息相背的,或是已有信息的一种替代,或是已有信息的提
炼;
2.转换:是处理知识以便使其适应新任务的过程。学习者通过外推、内插或变换等方法,把知识整理成另一种
形式,以便超越所给予的信息;
3.评价:检查处理信息的方式是否适合于此项任务,如概括是否合适、变化是否恰当、运演是否合理等等。
|  |
由以上学习过程,布鲁纳指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他强调学习是掌握知
识结构和一般原理,亦即学习事物间的相互联系。他还强调,应该注重培养学习者的探索精神,鼓励他们提出假设、推测关系,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解决新问题、发现新事物。由此,他提倡发现学习,主张教学应创造条件,让学习者通过参与探究活动而发现基本原理或规则。
布鲁纳的上述思想对于改进教学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但我们也必须看到:虽然发现学习具有接受学习不可比拟的优点,但其运用与实施又会受到诸如学习者已有知识经验等多种因素的限制。最好的方法是将发现与接受两种教学方法结合应用,以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