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二章 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学习理论[3]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二章 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学习理论

[返回] [1] [2] [3]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编码过程进入长时记忆。所谓编码,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永久的信息贮存库,信息是以编码形式储存在这个永久性的贮存库中的。

  使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需要经过检索才能提取。被提取出来的信息可以直接到达反应发生器,产生反应;也可以再回到短时记忆,对该信息的合适性做进一步考虑,从而决定是进一步寻找信息,还是直接通过反应器作出反应。
  在上述模式中,执行控制和预期是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可能影响信息加工中的所有阶段。前者即加涅所讲的认知策略,是已有经验对当前学习过程的影响,起调节作用;后者是指学生期望达到的目标,是动机系统对学习的影响,起定向作用。整个学习过程都是在“执行控制”与“预期”这两部分的共同作用下进行的。
  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加涅将学习活动划分为 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操作、反馈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意义。教学行为是学习过程的外部事件,它影响着学习的内部过程。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后开始盛行。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具有自发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强调要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要把学习者视为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交融、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担当起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学习者帮手的角色,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基本观点有:

  1.学习是丰满人性的过程。学习的根本目的是人的“自我实现”;
  2.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应受到尊重;
  3.人际关系是有效学习的重要条件。
  该理论具有注重个性培养,重视人际关系和学习气氛研究的特点,强调人的潜能的发展和自我实现,主张教育是为了培养心理健康、具有创造性的人,并使每个学生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佳状态。据此,在教学技能培训过程中应该充分调动培训者的积极性、创造性,采取易于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小组合作式学习方法,使受培训者有更多自我实现的机会。

  五、社会学习理论  

  以班杜拉(A.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班杜拉力图把行为主义的强化变量与认知心理学的认知变量结合起来,把观察学习过程分为获得阶段和操作阶段。在前一阶段,注意、记忆、思维等认知变量起着关键作用;而在后一阶段,直接的、替代的和自我生成的诱因等强化变量则是核心因素。其中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别人(榜样)的行为受强化而获得的强化;自我强化则是个体对自己行为的强化。其基本观点有:
  1.由直接经验导致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在替代的基础上发生,即都可以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
  2.通过工具性条件作用、经典性条件作用、消退和惩罚引起的行为变化,有许多通过认知来调节;
  3.个体可以通过观察到自己行为的后果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人的许多行为变化,不能用刺激——反应联结来解释,而应该用自我调节过程来解释。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的过程看成是主动的心理过程,改变了传统行为主义重刺激——反应、轻过程的思想倾向,并把社会因素引入观察学习的研究,在实验的社会心理学和学习理论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对于态
度、行为技能和道德的教学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在教学技能的培训过程中应该重视观察学习,并在观察的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指导,同时要求学习者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六、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情境认知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了社会、物理和认知等诸多因素,因此,学习要在一定的情境或文化中发生才有效。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而是通过直接与环境的接触和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为。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为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真实活动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有目的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十分重要,应当成为学习的中心。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知识,学习还要求积极思考并且产生行为,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学习更要求学习者参与具体情境中的真实的文化实践。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理论假设包括 [1]
  1.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对于新知识的习得非常重要;
  2.在以行动为目标的学习中,必须提供与实践相同或模拟实践的学习机会;
  3.在发展各种技能的课程中,必须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机会;
  4.在情境学习中,必须提供给学习者反思的机会,以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技能的运用中,要提供真实或逼真的情境与活动,以反映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同时,还要提供接近专家以及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观察和模拟的机会,在学习的关键时刻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创设扮演多重角色、产生出多重观点的情境提供可能的帮助。
  虽然目前学习理论的研究流派纷呈,但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过程,涉及的变量很多,变化的心理机制也相差甚远,所以并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满解释复杂多样的学习。 同样,对教学技能这一特殊技能的学习也难以单靠某一种学习理论就能解释清楚。因此,只有汲多种学习理论之长,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才能实现教学技能训练与综合应用的科学、合理与完善。

[返回]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