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学习理论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经过编码过程进入长时记忆。所谓编码,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一般认为,长时记忆是永久的信息贮存库,信息是以编码形式储存在这个永久性的贮存库中的。
四、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以罗杰斯(C.R.Rogers)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始创于20世纪50年代, 60年代后开始盛行。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具有自发性、目的性和选择性,具有学习的自然倾向和内在潜能;强调要尊重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爱好,尊重其自我实现的需要;强调要把学习者视为活动的主体,师生之间要建立良好的交往关系,形成情感交融、气氛适宜的学习环境。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必须担当起学习的促进者、鼓励者或学习者帮手的角色,并发挥积极的作用。其基本观点有:
六、情境认知学习理论
从 20 世纪 80 年代末以来,情境认知理论已成为一种能提供有意义学习并促进知识向真实生活情境转化的重要学习理论。情境认知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学习活动是非常复杂的,它包括了社会、物理和认知等诸多因素,因此,学习要在一定的情境或文化中发生才有效。人们不是根据内心关于世界的符号表征行动,而是通过直接与环境的接触和互动来决定自身的行为。在这种基于情境的行动中,隐含在人的行为模式和处理事件的情感中的默会知识将在人与情境的互动中发挥作用。因此,真实活动是学习者进行有意义、有目的学习的重要途径,对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十分重要,应当成为学习的中心。情境认知理论认为,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大堆事实性知识,学习还要求积极思考并且产生行为,要求将学习置于知识产生的特定的物理或社会情境中,学习更要求学习者参与具体情境中的真实的文化实践。 情境认知学习理论的理论假设包括 [1]: 1.学习者的生活经验对于新知识的习得非常重要; 2.在以行动为目标的学习中,必须提供与实践相同或模拟实践的学习机会; 3.在发展各种技能的课程中,必须提供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机会; 4.在情境学习中,必须提供给学习者反思的机会,以形成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情境认知理论,在教学技能的运用中,要提供真实或逼真的情境与活动,以反映知识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为理解和经验的互动创造机会。同时,还要提供接近专家以及对其工作过程进行观察和模拟的机会,在学习的关键时刻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为学习者创设扮演多重角色、产生出多重观点的情境提供可能的帮助。 虽然目前学习理论的研究流派纷呈,但因为学习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变化过程,涉及的变量很多,变化的心理机制也相差甚远,所以并没有一种理论可以完满解释复杂多样的学习。 同样,对教学技能这一特殊技能的学习也难以单靠某一种学习理论就能解释清楚。因此,只有汲多种学习理论之长,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的合理成分,才能实现教学技能训练与综合应用的科学、合理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