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诊断的方法
(一) 观察 [1]
指教师在课堂内外,随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必要时进行详细记录,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及其原因。例如,某生的阅读速度很慢,经老师观察后,发现他用喉头发声,或口唇微动,或不能理解句子的意思进行断句,而只能一字一字地读。再如,某生计算不正确、速度较慢,教师通过观察发现,他是用手指计算而不是心算或笔算。诊断出原因后,就可以对症下药,进行补救。
为了研究某一特殊的学生,教师还可以请其他教师坐在教室的后面,观察并记录该生在上课时的行为表现,据此了解该生的有关情况。
(二)
作业分析
分析学生的作业练习,发现错误的原因,这是教师常用的诊断方法。例如某厂四月份生产自行车1500辆,比五月份少210辆,六月份比五月份多98辆,这个厂六月份生产自行车多少辆?学生受求多则加,求少则减的经验影响,将五月份的辆数写成1500-210=1290。由此,可诊断出学生受思维定势作用的影响,在已经变化的情境中,没有为新问题寻找新的解决办法,导致了解题错误。
(三)
口头报告
|
 |
有时,教师不容易从学生的作业上去分析并找出错误的原因。例如,某生做分数加法题
4/5+1/2=7/9,就看不出他的困难或错误究竟在什么地方。此时,可以让学生作口头报告,说明其作业的方法和步骤,由此了解他学习困难之所在。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同样可以用口头报告的方法来进行教学诊断。如在语文课上,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朗读来了解读音是否正确、文义是否清楚、声调是否能够表达文中的情感等。一些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客观原因如学习环境差、家庭经济情况窘迫等更适合用口头报告的方式进行诊断。
(四) 测验
教师利用现成的或自编的诊断测试题,对学生施测,也可以发现学生的困难之处。诊断性测验题可以根据学习能力层级一一排列,作为某一学科测试的项目。语文学科涉及的学习能力有阅读、记忆、理解、分析、综合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测试中不同等级的题目的解答情况,了解学生学习中的困难并进行补救。
教学诊断的方法还有很多,比如实验法、个案研究法、家庭访问等,这里列举的只是常用的几种。根据教学诊断出学生的学习困难后,教师应采取相应的方式进行补救教学。
三、 补救教学的方式
(一) 重新教学
重新教学是补救教学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式,一般来说,需要进行重新教学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情况是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学生缺乏经验基础,以至于班上多数学生不能掌握教学内容,未达到预期的目标。此时,教师就应该把部分内容重新讲解一遍。在讲解过程中,要注意多举范例详加说明,还应利用图画、实物、模型、标本、仪器、电影、投影等教学媒体,配合再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把握教学内容。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教学过程过于简略,教师对学生的准备状况(包括知识和能力等方面)了解不充分,教师施教时未对教学内容予以充分的说明,只是稍作介绍,就匆匆而过,致使多数学生发生学习困难。教师在补救教学时,应适当增补教学内容,并给予详细的解释。
(二) 增加练习
学生的学习困难,有时是由于缺乏练习所致。如学生在英语课上的拼写错误、语文课中的错字别字、数学课上的计算不熟练等,大都是由于缺乏适宜的练习所致。教师在发现了学生诸如此类的学习困难之后,就应为学生提供适当的练习材料。例如,教师可以把学生在作文中出现的错别字搜集起来,加以编排,编成有意义的句子,作为练习材料。另外,还应适当增加学生在课内外的练习时间,加强对学生作业的监督,以求得到最大程度的补救。
(三)
个别指导
对于少数有特殊学习困难的学生,教师可以在课内或课外予以个别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如某生不会查字典,教师就指导他查字典的方法;某生的拼音发音不正确,教师就指导他补习发音的知识。总之,要求教师根据这些特殊学生的不同需要,分别予以帮助。
上述几种方式,教师可以酌情选用。不过,教师若能在平时教学中,认真拟定教学目标,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状况,选用恰当教学方法,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学生的学习困难就可以相应减少。一旦发生学习困难,教师就应认真对待,准确地诊断其产生的原因,并施以适当的补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