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以评价促进发展
各学科课程标准力图结合本学科的特点提出有效而具体的评价手段,引导学校的日常评价活动更多地指向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而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新课程提倡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例如:
1.成长记录与分析;
2.测验与考试;
3.答辩;
4.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
5.集体评议……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述评价方式中的“成长记录与分析”提倡学生不断反思并记录自己的学习历程:最好的作业、最满意的作品、最感兴趣的一本课外书、最难忘的一次讨论……通过记录使学生反思其成长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发展学生的自我意识,也为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学生积累素材。以下为在学习活动中以评价促发展的例子:
1.设计实验,探究哪些垃圾可能被自然降解,哪些垃圾不能被自然降解。
2.在家长的帮助下收集和称量每天垃圾的重量,估算一个城市或一个乡镇每周生活垃圾的总量。
3.组织学生设计问卷,调查每个家庭对生活垃圾中可再生利用的垃圾的处理方式,写出调查报告。
同时,考察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的表现:能否实事求是地分析调查活动的数据;能否积极主动地完成收集一周垃圾的任务;能否独立思考,提出与他人不同的见解;是否在调查报告中表现出对社区垃圾污染环境问题的忧虑以及能否在调查报告中积极提出垃圾处理方式的建议等。通过学生在这一活动过程中的表现来评价学生,促进其发展。
(五)提供广阔的课程实施空间
课程标准重视对某一学段学生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的描述,同时对实现目标的手段和过程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不做硬性规定,特别是知识的前后顺序。这是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区别,为教材的多样性和教师教学的创造性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为体现并满足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创造了较好的环境。例如:
《语文课程标准》:
1-2 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 万字。
《体育课程标准》:
5-6 年级(水平三):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学生将能够初步掌握多项球类运动中的多种动作技能;初步掌握一两套徒手体操或轻器械体操;初步掌握一套舞蹈或韵律活动动作……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发展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国家课程标准力求改变传统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也应是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并且缺乏整合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三、新课程实施对学与教的影响
试图实现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改变原有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
(一)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是多元的,不同的学习内容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不同的学习情境也会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传统的学习方式以被动性、接受性为主要特征,从而使学习异化为一种外在于学生的控制力量,并导致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关注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积极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就学习的品质而言,自主学习是相对于“他主学习”的一种教学条件下的高品质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关注学习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主体能动性是自主学习的基本品质,它在学生学习活动中表现为“我要学”。“我要学”是基于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内在需要。一方面表现为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学习活动对学生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越学越想学、越学越爱学。另一方面学生能正确看待学习,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如果学生意识不到学习的责任,不能把学习跟自己的生活、成长、发展有机联系起来,这种学习就不是自主学习。另外,自主学习也是一种基于元认知监控的学习,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为何学习、能否学习、学习什么、如何学习等问题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它突出表现在学生对学习的自我计划、自我调整、自我指导和自我强化上:即在学习活动之前,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做好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之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审视、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之后,能够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主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因素。
2.探究学习
学习过程除了接受知识外,还存在大量的发现与探究的认识活动。探究学习主要有以下特征:第一是问题性。问题是探究学习的起点和主线,也是探究学习的归宿。探究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的尝试、体验、探究,主动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习活动。探究学习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能否提出对学生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并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关键。第二是过程性。相对而言,接受性学习重结论,探究学习重过程。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暴露学生各种疑问、困难和矛盾的过程,又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独特个性和创新成果的过程。正因为如此,探究学习强调过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的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第三是开放性。封闭性的接受性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单一化、学习过程程序化、学习评价标准化,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探究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习目标整体化、学习过程个性化、学习评价多元化。不仅注重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还注重情感的体验,其目标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强调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过程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的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不仅允许对同一问题的解决有不同的答案,其评价具有开放性。探究学习是体现学习的真正价值,实现有意义学习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倡导探究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3.合作学习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倡导合作学习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又一个基本要求。合作学习的基本形式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活动是小组成员进行的合作学习活动:首先制定一个小组学习目标,然后通过合作学习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最后对小组总体表现进行评价。合作学习的展开,往往是在自学的基础上。合作学习的另一种形式是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或其它形式的合作、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