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课的一般过程
在结束一节课或一个课题时,一般需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一)简单回忆。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简单回顾,整理认识的思路。
(二)提示要点。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必要时可做进一步的说明,进行巩固和强化。
(三)提出问题或采用其他形式检验学习结果。
(四)巩固应用,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新的情境中去,在应用中解决新的问题,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激发思维。
(五)拓展延伸。有时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开阔学生的视野,或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需要在结课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扩展延伸。
|
 |
六、结课的方法
教学结束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科目、不同教学内容和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灵活选用。归纳起来,小学教学中常用的结课方法有:
(一)归纳法
归纳法是教师引领学生以准确简练的语言对课堂讲授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总结,梳理讲授内容,理清知识脉络,突出重点和难点,归纳出一般的规律、系统的知识结构等的方法。它可以在一节课结束时进行,也可以在有联系的几节课结束后进行。
如一节拼音课的结束,教师是这样讲评的:“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三位韵母朋友,学会了拼读又朗读了儿歌,同学们表现得很棒,老师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会表现得更出色。”
(二)比较法
比较法是教师对教学内容采用辨析、比较、讨论等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意在引导学生将新学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类似概念或对立概念,进行分析、比较,既找出它们各自的本质特征,又明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异同点,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加准确、深刻,记忆更加牢固、清晰。
如学完小学语文第五册《会摇尾巴的狼》一课后,教师通过与第三册《狼和小羊》一课的学习进行比较来结束课:
(1)小羊和老山羊的性格有什么特点?
(2)狼是如何表现的?它的本性怎样?
(3)小羊和老山羊最后对付狼的办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
(4)通过学习这两则童话故事,我们受到什么教育?
(三)悬念启下法
悬念启下法是课结束时,教师选择时机设置悬念,引发学生探究欲望的方法。课堂在扣人心弦处嘎然而止,教师打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招牌,引发学生产生继续探究的强烈愿望,为后续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讲完“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成分”后,教师根据下一课“种子的萌发”的内容,使用启下法结尾:“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种子的结构和种子的成分。一粒很小的种子,播种到土壤中,有的竟能长成参天大树,有的并不一定能发芽,你说怪不怪?这是为什么呢?要知道这一点,下一节课再给同学们讲解。”
[1]
有了这样的结尾,就能启发学生去主动预习下一课,为下一课的教学打下基础。
(四)练习法
练习法是教师通过让学生完成练习、作业的方式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这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结课方式。教师通过精心设计的练习题,趁热打铁,既使学生所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到巩固和运用,又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及时的反馈。
如一位教师在教“最大公约数”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道趣味习题结束课堂教学:“猜电话号码游戏: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是一个七位数,从高位到低位依次是:①最小的合数;②最小的自然数;③最小的既是奇数又是素数;④既是偶数又是素数;⑤只有三个约数的偶数;⑥既是5的倍数,又是5的约数;⑦6和12的最大公约数。你能说出王老师家的电话号码吗?”
(五)游戏法
游戏法是一种把练习内容寓于游戏之中的结束课堂教学的方法。小学生往往对大量的、枯燥的练习缺乏兴趣,甚至产生厌倦心理,学习处于被动状态。采用游戏法结课能帮助他们从厌倦的情绪中解放出来,唤起他们主动参与练习的激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唤起儿童再一次追求成功的心向。
小学数学“倍的认识”一课,一位教师在结束时,设计了“动脑筋离开教室”的游戏。师生总结全课后,表扬本课最突出的三名同学,下课时要让他们手拉手先走出教室。然后提出:其余同学离开教室时,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走,能让大家一眼就看出剩下的人数是他们的几倍。(全班人数是3的倍数)
经过一阵叽叽喳喳的讨论,大家认识到,以被表扬的三个同学为一倍量,思考剩下的学生还有几个3,即是3的几倍。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三人一组手牵着手快乐地离开了教室。
这样的结尾,自然、巧妙、不落俗套,寓知识的巩固、思维的发展于轻松的游戏之中,悄然之间丰富了学生“倍”的概念表象,深化了对于“倍”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