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二章 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 >> 第三节 教学理论[2]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二章 教学技能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教学理论

[返回] [1] [2]

  四、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

  发展教学理论是由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Л.В.Занков)提出的。其理论核心为:以最好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把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目标。他认为,教学必须担负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发展个性的双重任务,学生的良好发展,是深刻而牢固地掌握多方面知识的可靠基础。他还认为,要使教学能促进学生在发展上取得重大进步,单从掌握知识和技巧的任务出发来进行教学是不够的,必须对教学中所遵循的教学论原理和教学法都加以特殊考虑,以求同时完成两种任务。围绕以上教学思想,赞可夫提出了五条教学原则。
  1.高难度原则
  是指教学要建立在高水平的难度上,并注意掌握难度的分寸。难度是指学习者需要克服一定的障碍或付出相当的努力才能完成学习任务,能为学生的智力活动提供动力,促进学生的迅猛发展。赞可夫认为,只有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因此,他主张把教学目标设定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之内,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智慧潜力,迅速实现自我发展。
  2.高速度原则
  赞可夫主张以高速度进行教学,认为只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学过的知识,教学就应向前推进,进而教给他们越来越新的知识,以广度求深度。
  3.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的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过分强调技巧训练和一味地从具体到抽象的教学现象提出的。赞可夫认为,应加强和提高理论知识的作用和地位,尽可能的在深刻理解语言的规律、数的概念和数的运算规则的基础上,形成读、写、算等技巧。他批评教学片面强调小学生只能认识感性事物,过分强调直观,久而久之,会导致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很难发展,因而,在小学一开始就可以引入抽象概念。但他也强调,重视理论知识并不意味着抛弃经验知识,忽视任何一方都是不可取的。
  4.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的原则
  这条原则是针对过去教学只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关心学生学习进程的情况而提出的。他主张要使学生学会学习,学生不仅要理解知识本身,而且要理解知识获得的过程。教学不仅要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还应使学生学会分析、领会自己的学习过程。
  5.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赞可夫认为,对于不同的学生,要予以区别对待,最重要的就是要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和压力。优生和差生是相对的,暂时的差异是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有时也是教师不愿意给予差生更多的智力活动机会所引起的恶性循环的结果。一旦时机到来,差生的发展也将会是突飞猛进的,因此,赞可夫主张,对差生要特别注意发展其智力和个性品质,这是提高他们的根本办法。

  五、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20 世纪 60 年代,前苏联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创造出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先进经验,时任教育科学院院士的巴班斯基(Вабаиский)在总结这一经验的基础上,以唯物辩证法为指导,将现代系统论的方法引入教学论的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某一教学体系的特征及其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即最优化)作用而组织的控制。”简言之,所谓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根据培养目标和具体的教学任务,考虑教学的实际,制定或选择一个最佳的方案,使教师和学生在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的情况下取得最好的效果。   
  教学过程是否达到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效果标准,是指在某一时期内,根据所提出的任务,落实在全班每个学生身上的教养、教育与发展这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达到最大可能的效果。效果标准要求教学结果既要符合社会的客观要求,又要符合每个学生实际发挥的最大可能性。第二个标准是关于时间耗费的。教学工作需要的不是花费很多的时间,而是合理地利用较少的时间,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完成教学的要求。
  巴班斯基还提出了一套实施教学最优化的程序 [1]
  1.综合地掌握教学任务,并在研究学生在学习中可能的表现的基础上,使任务具体化;
  2.选择在该条件下最优组织教学过程的标准;
  3.研究制定一整套该条件下的最优手段;
  4.尽量地改善教学条件;
  5.规定的教学计划的实施;
  6.依据标准,分析教学过程的结果。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立足实践,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和系统科学的方法,针对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许多精辟见解。这对我国广大教师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具有很大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六、范例教学理论

  范例教学又称范例式教学,是由德国心理学家瓦根舍因(M Wagenschein)和教育家克拉夫基等人倡导提出的,是 20 世纪 50 年代出现的教学理论新流派之一。范例教学从范例的角度建立了一套以传授知识和发展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理论体系。所谓范例,就是那些在日常生活素材中隐含着本质因素、根本因素和基础因素的典型事例。范例教学就是要在教学内容上借助精选出来的一些清楚的、典型的示范性材料使学生从个别到一般,掌握带有规律性的科学原理和知识,以发展学生独立的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范例教学提出了很多教学原则,其中,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是最重要的三条原则。
  1.基本性原则
  就学科内容而言,教学要选择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原则等,使学生掌握学科的知识结构。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范例教学反对多而杂,力求去芜存精。
  2.基础性原则
  针对受教育者接受的教学内容而言,强调教学内容的选定应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选择那些适应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发展水平的基础性的东西,切合其生活经验。不能过分简单,也不能让学生感到高不可攀。范例教学理论认为,基础性要比基本性更高一个层次。
  3.范例性原则
  从教育者传授的角度而言,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应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基本性、基础性的知识,务必能起到示范的作用。通过范例性的知识,有助于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助于学习的迁移和实际应用。
  范例教学的实施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范例地阐明“个”的阶段
  即通过整体的一个或几个典型事例来说明这个整体的特性。换言之,这一阶段的教学就是要求教师通过个别的典型例子来说明事物的特征,使学生认识某一事物的本质。
  2范例地阐明“类”的阶段
  通过对在“个”的阶段获得的认识进行归类、推断,使学生从“个”的学习迁移到“类”的学习,即通过对个别事例进行归类,对本质上一致的许多个别现象进行总结,使学生认识这一类事物的普遍特征。
  3范例地掌握规律的阶段
  在前两个阶段教学的基础上,将获得的认识提高到对规律的认识,使学生掌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4范例地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
  在上述阶段教学的基础上,使学生获得关于世界与生活的经验,不仅仅认识客观世界、了解社会,同时也能加强对自己的认识,提高今后行为的自觉性。
  以上各种教学理论为教学技能的科学合理运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综合运用不同教学理论的原则与方法指导教学实践,逐步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返回]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