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堂观察技能的原则
1.准确性原则
准确的课堂观察才能帮助教师透过现象,做出准确的判断。准确性原则包括以下含义:
(1)去伪存真。教师的观察切不可停留于表面,以免被课堂中的假象迷惑,满足于课堂表面上的“热烈气氛”。准确性原则要求教师对观察到的现象细致分析,真正把握住学生的思维脉搏,才会做到有的放矢。
(2)全面观察。教师的视野应该开阔,环视全场,兼顾前后,注意观察全体学生的情况,善于捕捉带有共性的反应,而不能只关注某几个学生,更不能以偏概全。
(3)及时处理。学生的学习是前后联系、环环相扣的。教师应准确观察以便及时发现问题与疑点,及时处理,作好调整和补救工作。
2.计划性原则
可靠的观察来自周密的计划。盲目、无计划的观察,只会将观察到的课堂现象束之高阁甚至不知所措,或对有价值的学生反馈信息视而不见,不做任何反应。课堂观察中,“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教师应在教学的关键处设立观察点,有目的、有意识地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并针对不同的反应按事先设计的方案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1]。
五、课堂观察的注意事项
1.光环效应
|
 |
教师往往对那些聪明听话、成绩优秀的学生,寄予很高的期望,给予格外关爱和照顾,久而久之,这些学生便被罩上一层光环,即使出现缺点、错误也被光环所掩盖。教师对这类学生出现的问题或不自觉的作出善意的解释,或视而不见,从而陷入观察的误区。
2.思维定势 在教师的头脑中往往存在一种思维模式:即学习差的和学习好的学生是少数,学习中等的学生占大部分,学习成绩呈正态分布。这一思维模式极大地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的评价,也影响了教师对观察结果评价的客观性与公正性,使观察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不相符。
3.重视成绩
以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主要标准的做法,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忽略了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具体表现,显然有失公允。持有这种标准的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时往往带有片面性。他们观察的聚焦点通常是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程度,强调“学懂弄透”,而不大关注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忽视课程本身对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作用。
4.期望效应
有的教师常以自己所期望的结果解释教学中出现的情况,把教学纳入自己所期望的轨道上去,而不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处理。这类教师通常将自己的期望强加于现实,把偶然情况当作必然现象,或把必然当作偶然。用高期望值解释所看到的一切,难以得出与实际相符的结论。
5.刻板效应
教师经常凭借自己的主观印象,或者根据其他教师介绍,给每个同学分别贴上了“好”、“中”、“差”的标签。在课堂观察中这种先入为主的印象常会干扰教师的正确判断。客观情况是不断变化的,固守自己的第一印象而不考虑实际情况,势必影响评价的准确性,尤其是影响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评价。课堂观察技能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要提高观察技能,首先要有意识,有目的,有选择的观察;其次要客观观察,排除各种主观倾向;再次,课堂观察要保持观察的自然状态,不干扰学生的正常学习活动;最后要注意全面观察与重点观察相结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