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课堂倾听的类型
课程内容难易程度不同、学生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的高低以及课堂教学氛围、教学情境的差异,要求教师针对实际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倾听。根据教师在倾听时的介入与否,可将课堂倾听分为介入型倾听与非介入型倾听两类。
(一)
介入型倾听
介入型倾听是指教师在倾听学生的过程中主动介入,通过适时地点拨、鼓励、追问和启发等活动,拓宽学生的思路,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介入型倾听要求教师在倾听时根据具体情况,适时而动。介入型倾听常采用追问深入、鼓励嘉奖和启发诱导等方法。
(二)非介入型倾听
非介入型倾听,简单的理解就是只听不讲。它是指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只通过表情或简单肢体语言与学生进行交流的倾听方式。在非介入型倾听中,教师常常保持专注、颔首、沉思、微笑或缄默不语。不露声色法、全神贯注法和微笑点头法都属于非介入型倾听。
五、课堂倾听的方法
(一) 启发诱导法 |
 |
对问题的设计,应该是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逐步展开的。学生对于较繁杂问题的思考有个逐步深入的过程。在倾听学生发表见解时,教师不能轻易打断他的思路,当学生思维受阻时,也不应置之不理,而应进行适当的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当学生思维方向出现了偏差,教师应及时提醒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使用启发诱导法要注意启发的时机并斟酌启发用语。常用的启发诱导语有:
“我想从这个方面解释是不是更好?就是说……”
“我以为从……这一点入手也许更方便,你觉得呢?”
“××同学,你的这个想法很好很有创意,但关键是……问题的解决,你是怎么想的?”[1]
(二) 追问深入法
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问题通常是多层次的,包含一个主要问题和若干个小问题。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对问题采用追问的方法,“逐步展开”,逐渐深入。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往往关注的是教师倾听的态度,包括发言者在内的所有人都在观察着教师的反应,看教师是认真倾听,还是心不在焉。教师倾听后的追问,意味着教师对问题有深入研究探讨的兴趣,同时意味着对学生发言水平与答题能力的肯定,是一种积极的倾听。
追问深入法在使用时不要轻易变换追问的对象,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控制追问层次的深度,避免因问题过难过深无从下手而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尽管教师追问的是某个学生,但他的问题及追问均是指向全体学生,不能理解为个性化要求。
(三) 全神贯注法
教师的态度在教学实施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全神贯注法是教师以专注的神态、期待的目光、鼓励的眼神、欣赏的表情进行倾听的方法。它作为一种有效的倾听方法,在使用时要注意:教师的目光不能东张西望、游移不定;教师应心无旁骛,认真专注地捕捉学生的每一句话,对发言者的观点要同时进行分析、辨别与理解,同时还要充分尊重学生,轻易不要打断学生的发言。
(四) 嘉奖鼓励法
教师的表扬、鼓励能提高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嘉奖鼓励法就是教师在倾听中运用眼神、表情或语言表达对学生的赞扬、鼓励的一种倾听方法。使用鼓励嘉奖法要有灵活性,对成绩较好的学生,直接引申问题就是表扬;对成绩一般的学生,直接的鼓励有利于保持其学习积极性;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发言要予以鼓励,以利于增强其自信心,引发学习兴趣。鼓励嘉奖法不同于课堂评价,它的目的在于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故多用赞赏性的语言,在表扬的同时将问题深化。但鼓励嘉奖不能滥用,否则将适得其反。
常用的鼓励嘉奖语有:
“是个好主意 !能把我们的数学学习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真棒!”
“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太好了!你能再具体说明一下吗?”
“喔,好厉害,老师都没有想到这一点!能不能更详细一些,把你的想法告诉大家?”
“哟,你真了不起!发现了一个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问题,很值得研究!说说你是怎么想出来的?”
有些时候,教师在倾听时不表明自己的态度也能收到特殊的效果。对于一般学生,教师既不表示赞同也不表示反对,可以观察其自信心和自我评价的能力,防止骄傲自满;对于好学生,教师不露声色可以引出更多的想法。教师在倾听中的不露声色给学生留下大量的想象空间,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反思,也为他们的深入思考和自我纠错提供了机会。
六、课堂倾听的要求与注意事项
(一)
课堂倾听技能的要求
教师要做到有效的倾听,真正为学生营造一种可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氛围,创设出一个展示自我、适于探究的空间,以下几点是很重要的:
1.建立平等的师生对话情境;
2.制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气氛;
3.学会鉴赏,欣赏学生的独特性;
4.应有期待的目光,鼓励和宽容的神情;
5.对错误,冗长、不着边际的回答要耐心听完再作评价,不表示厌烦,不轻易打断发言。
(二)
课堂倾听技能的注意事项
在传统的师生关系中,教师是中心,缺少良好的倾听意识和习惯。尽管新课程理念已使广大教师对师生关系有了新的认识,但是,新的行为方式的建立仍需要时间,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教师在倾听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避免虚假的倾听,即表面上在倾听学生的发言而内心却满不在乎,或者只听自己需要的声音,对学生的个性思路毫不理会。
2.避免错听,即教师在倾听学生时,要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以免领会错了学生的意图,造成不必要的沟通障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