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教师间的合作方法
1.互动式合作:教师间以沟通对话为主要形式进行的合作,如交换看法,沟通情况,讨论协商,集体备课,共享教学资源等。这种合作多表现为个人之间的合作,较为灵活自由。
2.研究式合作:教师间以学习、研究为目的而进行的合作。如材料的讨论与学习,针对某个问题开展的合作性研究,听课、评课等。这种合作一般以小组为单位,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合作。
3.互助式合作:教师之间为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合作。如同年级同班级任课教师之间为使学生形成某种习惯、解决某类问题而进行的合作;综合课程教学与不同学科教学之间的合作等等。这种合作一般是依据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来进行。
(三)教师与专家间的合作方法
1.直接合作
课程开发是教师与专家最直接的一种合作方式。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学校所开发的课程,既要充分遵循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要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成为教师与专家的合作最好的动因。一方面,学校、教师开发课程能力的欠缺,表现出对课程专家的强烈渴求;另一方面,专家的研究缺乏实践环节,亟待深入学校实践,这也是专家研究的需要。所以,教师与专家合作也就成为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2.间接合作
|
 |
由于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很多时候,教师无法实现与专家的直接合作。这时候,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所支持的——邮件、视频会议、论坛等与专家进行交流、合作。除此之外,教师平时通过阅读、学习专家的文章,聆听专家的报告等方式也能使自己理解、领会和驾驭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得到迅速的提升。
(四)教师与家长间的合作方法
在我国,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家长们鼓励或敦促孩子学习,是教师的“默契的合作者”。但是,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与方法,最终还是“听老师的”。这就需要教师在与家长的合作方面多做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与家长沟通,如:家长委员会、家长会、家长学校、家庭教育咨询、表彰家长活动、联谊活动、家长接待日以及使用家校通讯、便条、校报、学区通讯、家校热线、家校合作指导手册、教师家访等方式,向学生和家长介绍新的学习方法,介绍学生学习的现状与仍需改进之处。这些都能帮助家长实现角色的转变,成为学校课程的参与者,而不是一个“局外人”。此外,请家长听教师上课,参与评课,邀请家长共同参与孩子的综合实践活动及成果展览等都不失为教师与家长沟通的好方法。
在与家长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参考以下基本原则:
1.与学生家长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
2.关心学生,向家长询问有关学生的情况;
3.关心家长,通过家长或学生了解有关家长的情况;
4.真诚的倾听家长与学生的心声,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5.向家长提及孩子的学校生活时,使用描述性的而不是判断性的语言,避免使用教育术语;
6.不谈论别的家长或者他们的孩子,尊重所有家庭的秘密;
7.在开学初期教学问题发生之前与家长开始交流并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五)教师与社区间的合作方法
新课程是当前我国政府积极推广的一项社会事业和群众性教育改革运动,政府与社会舆论广泛而持久的支持是新课改成功推进的重要保证。学校是社区结构的基本构成要素,学校越来越广泛地同社区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要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事,意味着学校、教师要和社区进行全面沟通、融合与合作。
1.资源运用方式
教师的目标是确认社区的可用资源,善加利用,以促进学校教育目标的达成;而社区工作人员也会了解并运用学校的资源协助社区的整体发展。这样,在合作互动中,双方通过互补互助,得以共同发展。
2.工作伙伴方式
教师将社区视为工作伙伴,选择一些学生可以参与的社区问题后,让学生适当地以研究者的身份参与到这些问题的调查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可以选择的问题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情况下可以选择交通整顿、环境污染、社区美化等方面的问题。学生在调查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关注度会明显提高,为他们感受生活、融入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为了让学生了解并关注环境污染的问题,教师设计了一个调查研究的题目。他事先找到了周围一个已经停工的核废弃物处理站,又联系了一家工厂的负责人,得到允许可以参观厂里的污水处理系统,最后还联系到了一位水资源的专家。然后,他要学生们就本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尤其是水污染问题作调查,并提供了学生们可以参观或可以寻求帮助的地方。他还得到学校的许可,为学生们配备了一些计算机和摄像机。这样,学生们在社区的调查工作就展开了。最终,学生们做出了各种形式的总结,对社区周围的环境问题有了深刻具体的认识。
总之,新课程对教师的合作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倡教师进行多方面的积极的合作。通过合作,教师的专业视野将更加宽阔,个人专业实践理论将得到扩充。在合作中,教师的角色也会发生转变,将从最初的知识传授者变为教学组织者、辅导者、学习资源管理者等等多种角色。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有效的合作不仅仅会提升教师的合作技能,还会促使其他各种教学技能的进一步发展提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