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一章 教学技能概述 >> 第一节 教学技能的涵义[2]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一章 教学技能概述
  第一节 教学技能的涵义
[返回] [1] [2] [3]

  4.教学技能的多样性与简约性
  教学技能既表现为个体的经验,又是群体经验的结晶。它虽植根于个体经验,但又不是个体经验的简单描述,而是在千百万教师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反复筛选和实践检验而形成的高度概括化、系统化的理论系统。正如夸美纽斯(John Amos Comenius)指出的那样,教学技能不是从肤浅的经验中拾来的“互不联系”的“技巧”,而是一种有前提性假设、有演绎、有归纳地的理论体系。这种在丰富多彩经验基础上形成,又以简约化的形态呈现的教学技能体系,既源于教学经验,又高于教学经验,是个体经验与群体经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多样性与简约性的统一。
  5.教学技能形成中练习的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或缺性
  练习在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性,这是技能与知识的重要区别。教学技能的形成不等同于教学理论知识和规则的获得,它是

通过多种条件、不同方式的练习逐步形成和熟练掌握的,练习是技能训练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知识在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中也同样是必不可少的,忽视知识对技能形成的作用,不仅会导致技能训练的盲目性和机械模仿,也难以从知识与技能的联系中揭示教学技能的实质。所以,在教学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练习的不可替代性和知识的不可或缺性等量齐观。
   6.教学技能的专业性
   教学技能具有很强的专业指向性,比如数学、语文、物理、美术、舞蹈、体育等,它们各自的教学技能一般是难以互换或替代的。教学的作用是要建立学科知识与学生的联系,因而教师一定要精通所教科目的教学技能。
   7.教学技能的自动化
  教学技能达到熟练的程度,即达到教学技能自动化通常被视为技能的一大特征。技能一旦达到自动化程度,所进行的活动则不需要或很少需要意识控制,可以极大地提高活动效率。同样,具有娴熟教学技能的教师,其课堂教学往往组织得严谨有序,张弛适度,生动活泼,并且遇到偶发事件能从容不迫,应付自如。这样,教师能将有限的“心理资源”用于创造性的教学活动中去,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总之,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理念的更新,我们对原有的教学技能的理解和认识,也会不断提高。

  三、小学生的心理特征

  “教”的行为旨在引导、引出学生“学”的行为,任何教学技能的使用都是服务于这一中心目的的。小学教学技能与其他教学技能的不同之处,便是源于小学生鲜明的心理特征。心理特征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心理过程包括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这些活动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包括能力、气质、性格等,其中以性格为核心。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小学生的认知心理活动特征

  1.感知觉方面
  在入学之初,小学生的感知觉已经有了充分的发展,他们的听觉和视觉十分敏锐,味觉、嗅觉和触觉也已经比较发达。这些都为他们进行学习活动提供了基础和保证。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的感知觉发展很快,其准确性、系统性都在不断地提高。感知觉的有意识性、目的性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发展水平有限。
  2.记忆方面
  小学生在记忆活动方面表现出由学龄前的无意记忆占优势发展到有意记忆占优势的特点。在小学低年级,无意记忆占主要的地位。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生的有意记忆明显得到发展,三年级之后,他们的记忆往往都有了预定的目的,并且是在有意识的条件下进行的。与此同时,小学生的机械记忆也逐步向理解性记忆过渡。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抽象记忆逐步发展,大约在五、六年级,小学生的记忆活动开始从形象记忆为主导,向基于词语的抽象记忆为主导的方向发展。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形象记忆的特征非常明显。 
   3.想象方面
  小学低年级学生,想象力十分丰富,但一般需要某种具体实物的支持,具有简单再现和直观、具体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生的想象从形象片面、模糊向着越来越能正确、完整地反映现实的方向发展。中高年级的小学生,对具体形象的依赖性逐步减小,创造想象开始发展起来。
  4.思维方面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有很大发展。低年级时,他们只能孤立地认识事物的个别特征和表面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活动的深入,逐渐能够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根据种属关系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简单的分析概括。从总体上看,小学生的思维水平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水平过渡,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例如,小学低年级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感到困难,需要借助于观察来比较事物特征。譬如“大与小”的概念,往往是通过对大、小物体的直接感知而获得的,到了高年级,则能够依靠表现一定数量关系的语词来进行。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掌握概念中直观、外部特征的成分逐渐减少,而掌握抽象、本质特征的成分不断增多。
  5.注意方面
  刚入学的小学生,他们注意的目的性还很不明确,只能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对象。但是,随着学习活动的进行,注意得到快速的发展,小学生可以根据学习活动和教师的要求将注意指向学习对象,注意的持久稳定性和范围也不断地发展。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水平仍是有限的,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容易分心,并且注意的范围小,注意力的分配和转移能力较弱。小学生的注意力具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和感情色彩,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对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内容,反映积极,快乐之情溢于言表,而对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则会表露出很不耐烦的情绪。

  (二)小学生的情感心理活动特征

  小学生情感活动的最大特点是依赖性较强,情感的实践性和持续性较差。小学生对教师极为信任和依赖,不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习惯于在教师或家长的要求、监督和帮助下活动。随着学习活动的深入,小学生的情感日益丰富,道德感有了很大的发展,情感的稳定性和控制力也逐步增强。与学前儿童和青春期学生相比,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情绪情感的发展比较稳定。

[返回]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