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一章 教学技能概述 >> 第一节 教学技能的涵义[3]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一章 教学技能概述
  第一节 教学技能的涵义
[返回] [1] [2] [3]

  (三)小学生的意志心理活动特征

  小学生有意注意的发展还不成熟,情绪稳定性比较差,因而他们的意志力薄弱,自制力较差。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意志的自觉性、坚持性和独立性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基本上仍处于低水平,并且受暗示性特征较为明显。在遇到困难时,小学生往往容易放弃已经开始的活动,而且他们对自己行为的正确性缺乏信心,不敢坚持自己的行动的方向和结果,比较容易为他人的意见所左右,缺乏自主精神。此外,小学生作决定时往往带有情绪性和冲动性,不善于按照一定的规则,经过深思熟虑作出决策。

  (四)小学生的个性心理活动特征

  儿童的天性是好奇,小学学生天真、质朴、富有幻想,其需要、动机、兴趣、理想等个性倾向性都在形成之初,个性活动并不显著。与学前儿童相比,小学生的自我意识更加明确,更加自觉,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准确性和稳定性都在不断提高。与中学生相比,他们的自我意识更多地依赖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尤其是教师和家长等权威人物的评价。他们十分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的肯定,而对于同学的意见则不太在乎。从总体上说,小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不强,虽然自我意识的社会化程度已有了较大提高,但是自我意识的发展仍是初步的,不够客观、全面,带有明显的主观色彩。

  四、小学教学技能的特点

  针对小学生的这些特点,小学教学要贯彻直观性、启发式、因材施教等原则,采用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与手段。管理上应重视对小学生的纪律教育、课堂常规教育,正确理解和处理小学生的违犯纪律的行为,以适应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小学教学技能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小学教学技能要突显情境性

  小学生的年龄一般介于6~12岁之间,根据皮亚杰的观点,这一时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是,能够因循逻辑规则进行推理思维,但是推理思维能力往往局限于眼前的具体情境

熟悉的经验,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进行[1]。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利用直观性、形象性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所以教师的教学技能很大一部分应体现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教师需要从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出发,从学生关心的问题入手,提炼教学活动主题,创设教学情境。在这种情境下学习,教学主题或是学生耳闻目睹的,或是亲身体验的、感悟的,小学生会倍感亲切,乐于参与。

  (二)小学教学技能要富有趣味性

  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表明,他们只关注自己感兴趣的对象,注意的目的性比较低,情绪性比较强。所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学习上来。如东北师大附属实验校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理念——让孩子们“学快乐的数学,快乐的学数学”,在实际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成效。小学教学要从小学生的兴趣入手,创设出充满趣味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们喜欢学习,快乐地学习。

  (三)小学教学技能要注重情感参与性

  小学生的情感较为单纯,但是他们十分渴望获得他人的尊重与认可,渴望教师对自己在情感上的关注与交流。如果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处处流露出关爱、尊重的情感,小学生就会从心底喜欢老师,从而对老师所讲的内容感兴趣,学起来也格外有劲头。

  (四)小学教学技能要强调监督指导性

  由于小学生的注意力、情绪稳定性和意志力都不持久,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加以监督和适时指导,因此,监督指导性是小学教学技能的重要特征之一。教师需要以适当的方式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帮助他们树立遵纪好学的观念意识,对于学生的怠惰与违纪行为,教师应正确、客观地对待,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加以合理处理、引导。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具有半成熟和半幼稚、自觉性和被动性以及独立性和依赖性等错综复杂的特点。小学生思维活跃、好动、好模仿、易受暗示,教师要以身作则,坚持对学生的正面教育。小学生的想象力丰富,有时分不清想象与现实的界限,会产生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经常会被人误解。对此,教师要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想象力是十分宝贵的,是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的萌芽,教师应当着力保护和慎重对待。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观察活动,对于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尽管小学生还比较依赖教师和成人的帮助,意志的自制力比较薄弱,但是在教育的要求和影响下,小学生意志的坚持性逐步发展起来。小学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和理解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发展需求,获得适合小学教学特点的教学技能,才有可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取得教学的成功。

[返回]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