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三章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 第一节 导入技能[2]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三章 课堂教学基本技能

  第一节 导入技能

[返回] [1] [2] [3] [4]

  (三)故事导入

  故事导入是指教师利用小学生爱听故事、爱听趣闻轶事的心理,通过讲述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具有科学性、哲理性的故事、寓言、传说等,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创造情境引出新课,使学生自觉进行新知识学习的一种导入方法。

   同学们,我们首先来听一个“猴王分桃”的故事。花果山风景秀丽,那里是猴子的天下。这一天,猴王让小猴分桃子,它首先让小猴把 6只桃子分给3只小猴,小猴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猴王缓了口气,说;“那好吧,给你60只桃子,分给30只小猴,去吧!”小猴想得寸进尺,搔搔头皮,用试探的口吻对猴王说:“大王,再多给点行吧?”猴王一拍桌子,显出慷慨大方的样子,大声说:“给你600只桃子,分给300只小猴,这下你总该满足了吧了?”小猴一听给了它这么多桃子,乐得合不拢嘴。这时,猴王也笑了。猴王为什么笑呢?每只猴子是否多分到了桃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商不变性质,学完之后,大家就知道猴子是否多分到了桃子。 [1]

  采用故事导入时,教师要注意导入的效果不仅与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有关,还与讲故事的方式有关。

  (四)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指教师通过演示生动有趣的实验,引导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实验中的各种现象,使学生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实验导入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促进学生仔细观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态度。

  上课伊始,教师拿一把梳子,走到同学中间,轻轻地给一个长发女生梳头发,“咱们班某同学的头发很漂亮,老师给她梳梳头发。”梳几下之后,教师把梳子拿起,离女同学头发不远处,发丝飘起,教师问:“同学们你们看到什么了?”同学们回答:“她的头发飞起来了”。 教师随即问到:“为什么她的头发会飞起来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摩擦起电》。”

   在实验导入时,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尽量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增加学生的参与程度,变教具为学具,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进行科学探索的兴趣。

  (五)问题导入

  问题导入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顿生疑虑, 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 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入方法。问题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提问,也可以由学生提问;可以单刀直入,直接提出问题,也可以从侧面提问设置悬疑;可以由直接问句形式来呈现,也可以由“谜语”等形式来呈现。

  在课堂教学刚开始时,教师先让学生猜谜,谜面是“南阳诸葛亮,稳坐中军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课堂里的气氛顿时热闹起来了,有些学生苦思冥想,有些学生激烈争论,有些学生互相讨论……终于有学生道出了谜底:“蜘蛛”。教师追问道:“为什么是蜘株呢 ?”学生列举出了与谜面相符的蜘蛛的特点。教师接着说:“这节课我们就要来学习说明文《蜘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大家要了解蜘蛛究竟有哪些特点?哪些是我们已经知道的?哪些是我们并不知道的?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作手法。” [2]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六)情境导入

  情境导入是指教师通过音乐、图画、动画、录像或者满怀激情的语言创设新奇、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产生如闻其声、如见其形、置身其中、身临其境的感受,从而唤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情不自禁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

  黑板正中挂着周总理的遗像,上面披着黑纱,下面配一朵白花,两边挂满了 1976年清明节前后人们在天安门广场悼念周总理的图片。教师一改往日的着装,身穿白衬衫、黑色西服。录音机里播放着低沉、凝重的背景音乐。教师双眼噙满泪水,用震颤并且略带沙哑的声音说:“1976年1月8日,是亿万人民永生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一位伟人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东方天空中一颗巨星陨落了。噩耗传遍全国。神州悲歌恸地。1月11日,人民群众涌向天安门,涌上十里长街。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感受一下一辆灵车过,数十里泪水洒,亿万颗心拽住车轮的感人场面吧!”此情此景使同学们仿佛置身于当时的十里长街,个个悲痛万分,潸然泪下,唤起了学生对周总理的深切缅怀和无尽思念。 [3]

  情境导入以“情”为纽带,给学生以情感的体验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此外,情境导入还能陶冶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素养。

  (七)温故导入

  温故导入是指教师通过帮助学生复习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关的旧知识,从中找到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合乎逻辑、顺理成章地引出新知识的一种导入方法。它由已知导向未知,过渡流畅自然,适用于导入前后连贯性和逻辑性较强的知识内容。

  师:“二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习过《小蝌蚪找妈妈》和《龟兔第二次赛跑》,其中有一个同样的小动物是—— ”
  生:“乌龟。”
  师:“谁记得乌龟长的什么样?”
  生:“四条腿,宽嘴巴,背上背着个壳,会游泳……”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认识乌龟的一位亲戚——(出示投影)你们看,它的形状跟乌龟不像?”
  生:“像。”
  师:“但和乌龟有什么区别?”
  生:“比乌龟大。”
  师:“它比乌龟大很多,身长可达1米多,轻的三四百斤,重的则有七八百斤,因为它生活在海里,所以称作海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龟下蛋》这篇课文。学习后,相信大家一定会大开眼界。” [4]

  这种导入方法能够使学生从已知领域自然地进入未知的领域,从而使学生回顾旧知识,获取新的知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讲的旧知识不一定是指前一节课的知识,而是指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有联系的知识。回顾旧知识应简明扼要,不应占用太多时间,并且教师切勿喧宾夺主,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来复习,以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返回]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