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变化字的颜色
教师采用不同颜色进行书写,增加字与字之间的色彩对比,增强视觉效果。
5.采用绘画等形式
教师使用简笔画、 一笔画 、漫画、速写、素描等手法,寥寥数笔,勾勒出生动的形象,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6.故意写错别字
在板书时,教师通过故意写错某个字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例如:魏书生在写《爱莲说》这一课的板书时,故意将作者周敦颐的“颐”写错,同学们便议论纷纷,有的学生甚至大声指出教师的错误,魏书生随即请学生起来纠正。
(十二)
活动游戏导入
活动游戏导入是指教师通过组织学生做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活动或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既紧张又兴奋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情境的一种导入方法。例如有位教师在导入《有余数的除法》时,是这样做的:
教师:同学们,咱们今天要来做一个游戏。老师伸出左手的四个手指,从食指开始依次到小拇指数数,你们报出一个数来,老师就能马上告诉你们这个数是在哪个手指头上。
接着学生报出一个数来,教师判断出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由学生数手指验证。
教师: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这么快就猜到这个数在哪个手指上吗?学了这节课以后,你们就会知道其中的道理。
[1]
|
 |
(十三)
练习导入
练习导入是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定的练习题,让学生解答,通过练习找出问题,进入新课。
教师:“大家先完成黑板上的几个题目,同学们要用竖式来计算。”
56÷7 72÷9 48÷8 21÷3 14÷3
学生们开始做,一段时间后,教师问同学们结果,大家一起回答,可是第五题大家都有问题,说不会做。此时,教师导出新课:“今天,我们要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
练习导入选择的习题要有一定难度,并与新课内容紧密相关,才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三、导入的原则
导入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它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情绪和效果。在设计导入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
针对性
导入一定要有针对性,要与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相适应。设计导入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导入内容可以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或必要补充,也可以与教学内容具有间接关系。设计导入要以课堂教学目标为依据,脱离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的导入,不管多么别致,吸引人,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所以,设计导入时,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征与教学目标的需求。
(二)
启发性
导入应对学生新知识的学习具有启发性。富有启发性的导入能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的教学内容。怎样制造疑问和设置问题是课堂导入具有启发性的关键。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给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教师可通过各种方式如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游戏活动、现象展示等手法来达到目的。
(三)
迁移性
心理学上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2]。其中,旧知识对新知识的学习起促进作用的迁移叫做正迁移,而起干扰或抑制作用的迁移叫做负迁移。学生的学习是根植于过去的经验和知识之上的,教师的导入应建立在这些经验和知识的基础之上的,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顺利实现过渡。一般来说,学生对比较相近的、类似的知识容易发生混淆,产生认识上的泛化,对此,教师应注意区分其本质特征,使学生第一次感知就弄清各自的差异,从而防止旧知识、技能对新知的消极影响,避免负迁移。
(四)
趣味性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感兴趣,就会表现出主动、积极的心理倾向,学习时轻松愉快,学习效率自然会较高。因此,教师设计导入要尽量使教材内容以新鲜活泼的面貌出现在学生面前,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利于促进学生去接受新知识,防止学习的枯燥无味,为整个课堂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
艺术性
教师需要讲究导入的语言艺术,以使课的开始扣人心弦,吸引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思想性是语言艺术的前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饶有趣味的导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更给人以深刻的启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