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应用性提问
应用性提问是检查学生把所学概念、规则和原理等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提问方式。
在应用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应用、运用、分类、分辩、选择、举例等。
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水果、蔬菜。
用米尺测量校园里你能够测量的物体。
运用所学过的面积公式,计算你家里的面积。
(四)分析性提问
分析性提问是要求学生通过分析知识结构因素,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事件的前因后果,最后得出结论的提问方式。学生必须能辨别问题所包含的条件、原因和结果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仅靠记忆并不能回答这类提问,必须通过认真的思考,对材料进行加工、组织,寻找根据,进行解释和鉴别才能解决问题。这类提问多用于分析事物的构成要素、事物之间的关系和原理等方面。
在分析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为什么、哪些因素、什么原理、什么关系、得出结论、论证、证明、分析等。
符合什么条件时,水中的物体可以浮起来?
《詹天佑》一文讲解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本文写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事迹,表现了他是一个爱国工程师,为什么却用很大篇幅写帝国主义的阻挠和自然条件的恶劣,这与文章表现的主题有什么关系?
|
 |
(五)
综合性提问
综合性提问是要求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把教材内容的概念、规则等重新组合的提问方式。这类提问强调对内容的整体性理解和把握,要求学生把原先个别的、分散的内容以创造性方式综合起来进行思考,找出这些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一种新的关系,从中得出一定的结论。这种提问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综合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预见、创作、假如……会……、如果……会……、结合……谈……、根据……你能想出……的解决方法、总结等。
总结促使“草船借箭”成功的各种因素。
假如地球上的森林被砍伐光了,地球会发生什么变化?
(六)评价性提问
评价性提问是一种要求学生运用准则和标准对观念、作品、方法、资料等作出价值判断,或者进行比较和选择的一种提问方式。这是一种评论性的提问,需要运用所学内容和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并融进自己的思想感受和价值观念,进行独立思考,才能回答。它要求学生能提出个人的见解,形成自己的价值观,是最高水平的提问。在评价性提问中,教师经常使用的关键词是:判断、评价、证明、你对……有什么看法等。
你怎样看待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你喜欢桂林山水吗?为什么?
你对这个结论持赞成还是反对态度?为什么?
三、课堂提问的要求
(一)
设问得当 [1]
1.趣味性。在设计提问时,教师最好能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提出问题。
设计具有趣味性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参与到问题解决中,同时可以使学生从困倦的状态中转入积极的思考氛围。
2.目的性。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是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的手段,脱离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纯粹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同时,设问还要抓住教材的关键,于重点和难点处设问,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3.科学性。为保证课堂提问的科学性,提问要做到:直截了当,主次分明,围绕问题,范围适中,语言规范,概念准确。
4.启发性。例如:“养花都需要什么条件?”这样的问题就不如改为“给你一粒花籽,为了能让它开出美丽的花朵,你需要为它创造哪些条件呢?”回答这种问题不仅需要记忆,还需要分析、对比、归纳、综合的能力,无疑会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针对性。提问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有针对性的设问要求:问题的难易要适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面向全体学生,使多数学生参与,适当兼顾“两头”,并考虑某些特殊学生的个性特点。
6.顺序性。即按教材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近及远,由简到繁的原则对问题进行设计,先提认知理解性问题,然后是分析综合性问题,最后是创设评价性问题。这样安排提问可以大大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使教学活动层层深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
发问巧妙
1.对象明确
提问是要启发大多数学生的思维,引发大多数人思考。教师应该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提出难度不同的问题,使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回答,实现全体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目的。
2.表述清晰
发问应简明易懂,并不重复,以免养成学生不注意教师发问的习惯。若某个学生没有注意到教师所提问题,可以指定另一个学生代替老师提问。如果学生不明白问题的意思,教师可用更明白的话把问题重复一遍。
3.适当停顿
教师发问后,要稍作停顿,留给全班同学思考的时间,不宜匆匆指定学生作答。
(三)
启发诱导
1.启发引导的时机
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抓住以下时机进行启发诱导:
(1)当学生的思想局限于一个小范围内无法“突围”时;
(2)当学生疑惑不解,感到厌倦困顿时;
(3)当学生各执己见,莫衷一是时;
(4)当学生无法顺利实现知识迁移时。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牢固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因此,教师应在讲授新课前通过提问复习与新课有关的旧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讲授新知识,藉以由已知向未知过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