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启发诱导的方式
(1)从联系旧知识入手进行启发。例如,学习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让大家回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并以此推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2)增设同类,对比启发。例如:在学习《松鼠的尾巴》一课时,教师在讲松鼠尾巴的作用前,先对《小壁虎借尾巴》一课中小壁虎尾巴的作用进行提问,启发学生思维;
(3)读书指导,深入思考。学生回答时会“卡壳”常常是因为没有认真研读教材。因此,要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进行思考,从教材中寻找问题的答案;
(4)运用直观手段进行启发。运用直观的教学媒体,如挂图、实物、电影、电视、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进行演示,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5)把握教材内在逻辑关系,逐步提问引导。如在学习《空气的性质》时。 |
 |
师:为什么当我们把烧杯盖在蜡烛上的时候,它就熄灭了?
生:因为它得不到空气 。
师:(探查)是的,但要使蜡烛燃烧需要空气中的什么?
生:(没有回答)
师:(提示)你们知道我们呼吸需要的是什么吗?
生:(由提示而得出)氧气!蜡烛需要氧气才能燃烧,当氧气用完的时候蜡烛便灭了。
诱导到这一步时,学生对学习内容已经有了深入的了解,对空气中氧气的性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此外,逐步提问引导,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和重点。
3.提问态度
(1)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提问环境。提问要在轻松的环境下进行,也可以制造适度的紧张气氛,以提醒学生注意,但不要用强制性的语气和态度提问。要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消除学生过度的紧张心理,鼓励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大胆发言。
(2)教师在提问时要保持谦逊和善的态度。提问时教师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以及与学生的距离、在教室内的位置等,都应使学生感到信赖和鼓舞,而不能表现出不耐烦、训斥、责难的态度,否则会使学生产生回避、抵触的情绪,阻碍问题的解决。
(3)教师要耐心地倾听学生的回答。对一时回答不出的学生要适当等待,启发鼓励;对错误的或冗长的回答不要轻易打断,更不要训斥这些学生;对不作回答的学生不要批评、惩罚,应让他们听别人的回答。
(4)教师要正确对待提问的意外。有些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出乎意料,教师可能对这种意外的答案是否正确没有把握,无法及时应对处理。此时,教师切不可妄作评判,而应实事求是地向学生说明,待思考清楚后再告诉学生或与学生一起研究。当学生纠正教师的错误回答时,教师应该态度诚恳,虚心接受,与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探讨。
(四)
归纳总结
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应对其发言做总结性评价,并给出明确的问题答案,使他们的学习得到强化。必要的归纳和总结,对知识的系统与整合,认识的明晰与深化,问题的解决以及学生良好思维品质与表达能力的形成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四、提问的原则
(一)
提问应有充分准备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课前,教师要做好提问的准备,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类型的问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水平的问题;不要即兴提问、随意提问,避免问题漫无目的,偏离目标。教师要事先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回答及其处理办法,唯有准备充分,有备而来,方能处乱不惊,稳操胜券。
(二)
提问应以学生为中心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直接向学生提供现成的真理,而是通过问答甚至辩论的方式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最终经由教师的引导或暗示,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的结论。有的教师经常自问自答,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不出时,干脆提供正确答案,这种喧宾夺主、越俎代庖的做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另外,教师应该通过提示、探究、转引、转问、反问等手段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自己得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应该以学生的口吻来提出问题,这样学生容易接受。
(三)
提问宁精勿滥 |
 |
在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方面,问题的质量要比问题的数量更重要。如果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缺乏挑战性,即使学生回答得再积极,这样的问题再多,学生的思维也难有更高的发展。问题太多,学生往往把握不住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应对提问的问题反复推敲,做到少而精。一般来说,在一节课中,教师提问不宜过多,以提三至五个能真正触发学生思考、反映教学重点的关键性问题为宜。
(四)
提问应兼顾各种类型的问题
不同类型的问题可用于培养学生不同的能力。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提问时,教师应该兼顾各种类型、层次的问题,并且,兼顾开放性问题和封闭性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