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 第七节 学法技能指导[3]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第七节 学法指导技能

[返回] [1] [2] [3]

  其次,要做好学习计划。学习计划是在一定时间内,为完成学习任务事先做出的明确而具体的安排,是学习行动的纲领。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使计划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并督促学生坚持执行,及时检查并适时调节,为学生掌握学法提供保证。学生掌握学法,一定要基础扎实、计划明确。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法,要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有计划的安排,使学生能系统地掌握学法,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3.学贵有恒原则
  学习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持久性活动过程,学法是在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逐步获得的。因此,要形成一整套有效的学法,需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切不可“一曝十寒”。
  学贵有恒,恒心是推动学习的力量。有了恒心,才有高度的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才有不屈不挠的精神,经受得起各种考验,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失败与挫折。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惟有长年累月的努力,才有丰硕的成果。这种持之以恒的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法,若能坚持不懈,则会受益无穷。
  学习方法的使用和学习技能技巧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持之以恒的不懈努力和矢志不移的一贯追求。教师在指导学法时,就应向学生明确提出“有恒”原则,要求学生学做“有恒”之人。

  4.学以致用原则
  掌握任何方法、技能的根本目的都在于运用。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运用,才能使学法逐渐熟练起来。指导学生掌握学法,需要将学法理论与学习实践联系起来,做到学用结合。因为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知行统一的过程,是一个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指导实践,而又通过实践来检验、深化、丰富和发展的过程。明白学以致用的原则实际上就是在领会学法。
  为指导学生掌握学法的这一原则,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将学法理论与学习实践相联系,不死搬教条。学法很多是前人总结的成功经验,但如果死背条条框框,只能是纸上谈兵。只有把前人总结的方法、原则,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灵活地运用到学习实践中去才有意义。
  第二,要从做中学,在实践中学习。例如,自己尝试着利用计算机网络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学习方法。
  第三,熟能生巧。方法越用越活,技能越练越精。只有反复实践,学以致用,才能加深对学法的理解,认识到学法的真谛。
  5.善于质疑原则
  “学则须疑”,是古往今来被一致公认的治学法则。“疑”是学与思结合的媒介,是思维的触发点,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疑”是人们在认识上的矛盾之处,没有认识上的矛盾,就不会有积极的思维活动,也就不会去解决问题而获得真知。教师应指导学生先要有疑的意识,“尽信书,不如无书”;再就要善于从问题的侧面或反面去思考,从而事事有疑,处处疑,最后由多疑到少疑,再激新疑。
  善于质疑,还要调动各种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才会取得更好的成效。敢不敢疑,首先是一个勇气问题,面对经典的书本,甚至名家、名人,能不能以一颗平常心去疑?这就要有不迷信权威的勇气;其次是毅力和恒心的问题,疑点问题一下子不能解决,有没有毅力坚持下去,直到水落石出?总之,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参与质疑、解疑,必定有利于科学学法的形成。
  6.针对性原则
  要针对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对症下药式的学习指导。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如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知识面窄、抽象思维能力差、注意不持久等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生动、形象的指导;其次要考虑学生学习类型的差异,如对知识扎实、学风踏实、学习有方、成绩较好的学生应注重指导学生自我总结和自觉运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而对学习刻苦、但方法死板、成绩不佳的学生应在肯定鼓励的同时,重点指导其改进方法,提高效率。
  7.操作性原则
  学习方法具有明显的行为特征,有很强的操作性。要使学生掌握方法,就必须进行学习方法训练,使之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学习方法的指导训练,要与知识学习紧密结合,切忌空洞讲方法,学而不用。
  8.系统性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学习方法指导要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考虑各个方面的协同配合,以达到学习方法指导的最佳效果。首先,要求对学生学习的全过程施加学习方法指导。因为学习的各环节是相互制约的,所以,对于每个环节都要加强指导。另外,学习活动涉及态度、能力、身心素质等多方面因素,在指导时也要统筹考虑,使学习方法指导渗透各环节、各方面。其次,学校和家庭、班主任和各科教师要协调一致,共同承担起学习方法指导的任务。

  (二) 学法指导的途径

  学法指导要收到实效,必须找到切实可行的指导途径。在进行学法指导时,至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让学生成为认知主体
  以教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学法体系。学生的学习,无论是基础知识的掌握,还是基本技能的形成,特别是智力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都靠学生自身的努力来实现。学生是教学中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这是现代教学的基本理念。未来社会需要能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和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只有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才能自觉地转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引导学生积极求知,鼓励他们勇于探索。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主动、积极研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或意识倾向。它是一个人从事学习或工作的动力之一,是学生学习动力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使他们愿学、乐学,教师就要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产生于学生的需要和成就感。学生喜欢玩,是因为玩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他们玩得尽兴后,常用“过瘾”来表达这种心情,就像口渴的人喝够了水后所产生的那种痛快感。但这种兴趣不能持久,只有社会的认可成为个人的需要,所产生的兴趣才能持久,才能作为意识倾向影响人的行动。如教师的表扬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美好的理想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同学的羡慕,家长的期盼,强烈的事业心等都能起到这个作用。关键在于教师如何使学生的兴趣更浓厚、更持久,这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根据不同的人灵活采取不同的方法。
  兴趣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自觉掌握学法、刻苦学习。人一旦对学习有了兴趣后,就会对其产生定向关注,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量。兴趣出毅力,对学习充满兴趣的人,则可以乐此不疲,持之以恒。兴趣出创造,强烈的兴趣是灵感之源,很多科学家都是在强烈的求知欲的推动下,促发了惊人的创造。
  3.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获取突破性、创造性的学法,不仅需要兴趣,更需要大胆的想象。因此学法指导要从鼓励学生敢于想象入手,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学生学习最容易产生的问题是亦步亦趋,难于跳出前人的窠臼。要打破这种不敢越雷池一步的顾虑,首先是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记忆中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过程。学生的想象力有助于拓宽学习活动的领域,弥补因感官造成的认识局限性。通过想象可以把枯燥的知识表现得生趣盎然,栩栩如生,让人产生无穷的兴趣。在想象中也可以看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从而敢于提出改进的设想,推动学习。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会学习的人,一定是一个具有良好想象力的人。
  学法指导,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终身学习的必然需求。学会学习就是在未来的时代学会了生存,教师若能通过学法指导做到这一点,就意味着获取了教育的巨大成功。

[返回]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