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六章 教师教学研究技能 >> 第二节 说课技能[2]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六章 教师教学研究技能

第二节 说课技能

[返回] [1] [2] [3] [4]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说课不仅要说“怎样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这样教”的理论依据和实践需求。把课说清、说透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认真反思教学实践活动,确立运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的意识,将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有机结合。此外,虽然教师在日常的备课和上课中,已对课程标准和教材等进行了分析、处理,形成了初步的教学设计,但这些分析和处理往往是浅显感性的,在此基础上的教学设计也常常是依据教师的经验判断。而通过教师在说课中对教学的全面阐述,教师和教学专家就有可能从教学理论的高度来审视和评价教学。可见,说课活动体现了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

  (三)智慧互补

  说课是一种集体参与、集思广益的教学研究活动方式,通过相互交流,每一位参与者都容易迸发出思想的火花。无论是教师同行还是教研人员,他们的每一种想法、每一个观点乃至一个小小的补充或提示,都是一种教学智慧。教师们在相互评议与切磋中分享经验,在合作中共同提高,达到智慧互补。

  四、说课内容

  说课的内容及侧重点随说课类型的不同而有所差别,一般来说,完整的说课至少应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

  (一)说教材

  说教材,就是说课者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所选定课题的教学内容,本节内容在教学单元乃至整个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与其他单元或课题乃至其他学科的联系等 。说教材应该围绕着课程标准对本课题内容的要求,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目标化解到具体的教学环节中,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和教学实施的安排等等。
  说课者在说教材时,应尽量阐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以此展示自己对教材的宏观把握能力和对教材的驾驭分配能力。说教材应力求做到既“说”得准确又具有特色;既要“说”出共性,也要“说”出个性。说教材主要包括以下两个内容。

  1.剖析教材
  在认真研读课程标准并分析教材编写思路及其特点的基础上,按照课程标准对本年级学生学习方面的要求,简要阐述所选内容在本课题、单元、教材、年级乃至学段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说”出所选内容包含哪些知识点,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分别是什么,以及确定这些重点、难点的依据是什么等等。
  2.课时安排
  根据学期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年龄特征,对所选内容或课题提出合理的课时安排并阐述这样安排的依据。若所选内容需要安排2课时或2课时以上,还要就每课时的教学重点与难点安排做出陈述。

                       说教材“0的加减法”
  1.说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0的加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的一节课,《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数与代数方面,低年级要让学生学习整数及有关运算,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作为“认数与计算”的内容之一,学好本课题有关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巩固0的意义和5以内的加减法,加深对加减法含义的理解,也可为学习10以内的其他加减法奠定基础。
  2.说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从课题内容的整体安排来看,教材充分体现了由易到难、由形象到抽象的教学内容呈现原则,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首先,教材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浇花场景为例,让学生借助具体情境来理解得数是0的减法的算理,接着又通过设置另一例题让学生来理解一个数加0的加法的原理。例题内容的设置充分体现了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对生活中数学的感受。通过设置形式多样的“想想做做”练习,让学生结合观察、讨论、交流,巩固0的加减计算,从中体会和发现有关0的加减法的特性和规律,感受数学的意义和作用。
  本课题重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运算原理,学会有关0的加减计算。
  本课题难点:让学生自己发现和体会有关0的加减法的特性和规律。
  本课题教学的关键:用0来表示“没有”。
  3.课时建议:1课时

  说教材能够使教师依据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使教学活动主次分明、难点分散,解决“教什么”的问题;还能促使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对学习内容的要求,将三维目标化解到具体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有利于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更能够使教师从整体把握教材,根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和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地设计教学活动,阐明“为什么这样教”。

  (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终结行为的具体描述。说目标将具体学习内容与各项目标有机地整合,应注意避免千篇一律地说“通过教学,使学生能……”一类的套话,而是将教学目标从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和体验性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分层化解,阐述实现这些目标的途径与方法。

[返回]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