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评课的形式
依据评课的目的,评课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观摩性评课
观摩性评课通常是选择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做课,组织专家与其他教师对授课教师的示范性课堂教学作点评,交流、总结其教学经验,从而使参与评课的青年教师从中受益。
|
(二)提高性评课
提高性评课一般以年级组或教研组为单位,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共同参与。在随堂听课的基础上,可先由授课教师自我评课,再由青年教师充分评课,最后由骨干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总结评课。提高性评课旨在诊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高授课教师和青年教师的授课水平。
(三)研究性评课 |
研究性评课一般以课题组或学科组为单位,通常采取集体备课的形式,相互切磋,共同探讨,写出教案,然后指定几位教师分别讲课,课后逐一进行集体评课,不断完善教学方案。研究性评课旨在发挥集体优势,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评课参与者的教研水平。另外,在教学改革的尝试阶段通常也采用这种评课形式。
(四)检查性评课
检查性评课一般由学校领导或上级教育部门组织评课专家组,在随堂听课的基础上,对授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和效果作出一系列综合评价,侧重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专项测评。检测性评课旨在衡量课堂教学水平,评价授课教师的教学素质。
另外,根据评课的实际情况和组织形式,评课还可划分为个别面谈式、小组评议式、书面材料式、调查问卷式、陈述答辩式、点名评议式、师生评议式、专家会诊式和自我剖析式等形式。
四、评课的内容
评课教师、授课教师有时也包括学生,一般应从以下方面对授课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和结果进行评价:
(一)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在教学之初,教师要明确陈述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关注教学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达标的内容及其活动上。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一条重要措施。评价教学目标要注意目标的表述是否准确、合理、明确具体、便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并且便于检测。理想的教学目标应该达到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难度适中、便于检测等基本要求。评价教学目标的表述主要评价本节课是否有明确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评价教学目标还应注意预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这可以通过观察教学过程(三维学习目标是否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检测教学效果(课堂结束时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来确定。
(二)评教学态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态度影响着学生的上课情绪和求知热情。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主要应评价教师是否对教材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深入的、细致的研究;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活动组织和开展是否具有激情;教师对学生的关注是否体现了希望和关爱之心;对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的探究过程是否重视以及是否重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是否是学生的朋友和帮促者,等等。
(三)评教材处理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评价教材处理应评价教材处理是否定位在学生素质的发展上;是否使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美育目标相统一;是否强化了德育渗透、美育渗透、学科渗透、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是否根据学生健康成长与健康发展来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教材处理是否具有层次性,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教材处理是否使书本知识在教学中得以活用;是否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学生能积极参与的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使教学顺利进行,等等。
(四)评教法运用
教法必须灵活实用,能够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所需的能力。新课程提倡以教师指导与启发之下的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形式的学习,提倡引导学生深入生活,体验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师的教学方法要体现时代性、体现学生的需要,在运用上,讲究实效性与个性化相结合,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运用必须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状况,合理选用。评价教法运用主要评价教学手段是否先进,教学方式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