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早提出的。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强化能激发和维持行为的动机以控制和调节人的行为。在学习中,即使没有强化也能获得有关的信息,形成新的行为,所以,行为出现的概率是强化的函数的观点并不确切。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对下一步强化的期望。他的“期望”概念也不同于传统的“期望”概念。传统的期望概念指的只是结果的期望,而他认为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例如,儿童感到上课注意听讲就会获得他所希望取得的好成绩,他就有可能认真听课。效能期望指的则是人对自己进行某种行为的实施能力的推测或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它意味着人是否确信自己能够成功地进行带来某一结果的行为。当人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他就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进行那一活动。例如,学生不仅知道注意听课可以带来理想的成绩,而且还感到自己有能力听懂教师所讲的内容时,他们就会认真听讲。人们在获得了相应的知识、技能后,自我效能感就成为了行为的决定因素。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认为,自我效能感的功能有以下几点:
1.决定人们对活动的选择及对该活动的坚持性;
2.影响人们在困难面前的态度;
3.影响新行为的获得和习得行为的表现;
4.影响活动时的情绪。
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四个:
1.个人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这是对自我效能感影响最大的效能信息源。通常,成功经验会提高效能期望,反复的失败会降低效能期望。然而,成功经验对效能期望的影响还要受个体归因方式的左右。如果个体把成功归因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就不会增强效能感,把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也不一定会降低效能感。
2.替代经验。个体的许多效能期望是来源于观察他人的替代经验。观察者与榜样的一致性非常关键。倘若看到一个与自己一样或者不如自己的人成功,自我效能感就会提高。
3.言语暗示或劝说。他人的言语暗示或劝说能提高自己的效能感,缺乏经验基础的言语劝说效果则是不显著的。在学校教育中,言语暗示或劝说因为简便、有效而得到广泛应用。
4.情绪唤醒。班杜拉通过“去敏感性”的研究,发现高水平的唤醒使成绩降低而影响自我效能。自我效能感与情绪状态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当人们不为厌恶刺激所困扰时更能期望成功。
上述四种因素对效能期望的作用是依赖于个体的认知和评价的。人们必须对与能力有关的因素和非能力因素对成败的作用加以权衡。效能的程度取决于任务的难度、付出努力的程度、接受外界援助的多少、取得成绩的情境条件以及成败的暂时模式。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这些因素作为效能信息的载体影响成绩,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的中介影响发生的。
自我效能感理论克服了传统心理学重行为轻欲望、重认知而轻情感的倾向,把人的需要、认知、情感结合起来研究人的动机,具有极大的科学价值。自我效能理论还在不断发展之中,仍然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五、动机归因理论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进行分析,推论这些行为原因的过程。理解学生对成功或失败的归因是一种鉴别控制学生行为的动机类型的方法。归因理论是最能反映认知派观点的动机理论。它的基本假设就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美国学者韦纳(Bernard.Weiner)认为,学生在解释自己的成功和失败时通常会归于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这四种主要原因,并且通过逻辑分析确定了三个原因纬度,即部位、稳定性和控制性,提出了归因的三维结构模式(如表
2 — 1)。
表 2 — 1 归因的三维结构模式
部位
|
控制性 |
可控制性
| 不可控制性 |
|
稳定 |
不稳定 |
稳定 |
不稳定 |
内部 |
持久努力 |
一时努力 |
能力 |
心理疲倦 |
外部 |
他人持久努力
他人偏见 |
他人一时努力
他人帮助 |
他人能力
任务难度 |
他人心境
运气机遇 |
部位、稳定性、控制性这三个原因纬度搭配起来可以构成如图
2 —3所示的八种不同成分的分类组合。
图 2 — 3 八种不同成分的分类组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