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学生的智力和心灵。小学生模仿力极强,他们不但受教师言语所传播的思想、知识的影响,而且也深受教师一举一动所传达的各种信息的影响。教师的举止神态在无形之中成为他们模仿、学习的对象。因而,教师为人师表,必须注重自己的体态语,塑造好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
三、教学体态语的类型
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对体态语进行不同的分类,按体态语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表情语
教学中的表情语就是教师通过眼、脸、嘴、鼻、眉来传递教学信息、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非言语沟通的动态反应形式。表情语主要通过眼睛和面部来表达。
1.眼神
|
 |
眼睛是心灵之窗,它能反映人的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态。生理学研究表明,眼睛在获得知识时较其他感官有着更突出的功能。据测定,人的感觉印象的77%来自眼睛,14%来自耳朵,9%来自其它感官。新课改倡导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学会用眼神进行教学,表达对学生的鼓励、关怀和殷切的期望。
2.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能够表现出很多内容,是对教学有声语言的充分补充。积极乐观的面部表情会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进入学习的佳境;严肃抑郁的面部表情会让学生情绪低落,萎靡不振。因而,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每时每刻都应以饱满的情绪面对每一名学生。
(二) 手势语
手势语是人体上肢所传递的交际信息,包括手指、手掌、手臂及双手发出的能承载交际信息的各种动作。在课堂教学中,手势语一般
可分为以下几类:
1.手指语言。手指语灵活多样,具有很丰富的表达力。例如,教师讲授时,不断用手来指点板书,就能起到强调和引起注意的作用。研究表明,当十指交叉表示“心情沮丧”,教师在学生面前应尽量避免出现这种手势。而当老师和持有这种姿势的学生交谈时,应设法消除他的这种姿势,比如递给他一本书或其他物品,这样,他紧紧交叉的十指就会自动打开,从心理上缓和了紧张的情绪,这有利于同他作进一步的交谈。
2.手掌语言。一般来说,手掌语言按照不同的手掌方向可分为三种:掌心向上,掌心向下和手掌紧握,食指伸出。掌心向上表示诚恳、谦逊和赞同的意思。教师在提问学生时使用这一手势不会使学生有压抑和强迫的感觉。掌心向下表示命令、要求,比如开始上课时教师示意学生坐下。而第三种则让人有强制性的感觉。教师讲授、提问和指示学生时,应尽量使掌心向上并双手摊开,表示真诚与公开,尽量避免使用另两种手势。
3.手背语言。将手背在身后可以起到一种放松心情、缓和紧张情绪的作用。
(三) 体势语
体势语是指通过头、手、肩、胸、腰、臀、腿、足的动作,进行非言语沟通的动态的反应形式。体势语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头势
教师有时通过头部的运动态势表达特定的含义。有三种类型:点头、侧头、摇头。点头可以表示同意、赞许;侧头可以表示感兴趣或怀疑两种意思,有时教师有意为之,让学生对自己的回答产生怀疑,以重新思考,再寻正确答案;摇头则多是传达否定、拒绝的信息。
2.坐势
教师的错误坐姿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无论是课上、课下,在教室还是办公室,教师坐姿都要端正。教师在坐着辅导学生时,不可以趴在讲桌上,否则会让学生以为教师精力不支;亦不可手托下巴,让学生以为教师漫不经心。
3.站势
站是教师的基本功。有的教师登上讲台时,不是侧身而站,就是站时重心移动太快。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侧身而站和面向黑板而站说明教师的心理是封闭的,缺少与学生的交流,学生的注意力就很容易分散,不利于教学内容的讲授。另外,站时重心不能忽左忽右。在学生陈述时,教师最好身体微微前倾,以示对学生的话很感兴趣。
4.行势
虽然每个人的走路姿态都有所不同,但个人的步法、跨步大小和姿势却是随自身情绪的不同而改变的。坚定有力的步伐,可以让学生感觉到教师的自信与沉着。
四、教学体态语的使用原则
(一) 师生共意原则
师生共意原则是指教师在运用体态语时,应当尽量让学生充分地、精确地理解教师所要表达的含义,达到师生沟通和交流的目的。体态语不像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那样有着准确而固定的含义,其信息内容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并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师生共有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学生的心理背景。教师应了解民族民俗习惯,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在此基础上和学生建立起特定的体态语。例如,有的教师象调控旋纽一样地转动手腕,表示让学生“加大”音量。
(二) 精简性原则
体态语言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它必须本着“少”而“精”,适当适度的原则,使之在课堂上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不能喧宾夺主。如果一节课中教师的体态语运用过于频繁、夸张,以至手舞足蹈,势必造成教师忙于比划,学生眼花缭乱,不但起不到辅助教学的作用,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三)善意尊重原则
教师在运用体态语时,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的体态语应从善意出发,对学生寄予殷切的希望,包含对学生的挚爱与信任,并体察学生的情感、认识等方面的愿望和要求。教师不能随意地使用否定性体态语,更不能使用蔑视甚至敌视性的体态语。例如,对学习较差的学生白眼相待,对犯错误的学生横眉冷对,对各方面表现平平的学生视而不见……这些做法都会严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同时,这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会认为教师傲慢、苛刻,从而与教师产生对立情绪。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给以真诚帮助,哪怕是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会投去赞许的微笑或鼓励的眼神,就会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上进心,使他们逐步克服身上的一些弱点和缺点,激励他们取得越来越大的进步。
(四)美感性原则
美感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做出的姿势、动作应优美、规范。教师运用体态语言虽然与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不同,但追求的效果是相同的,那就是要给学生以美的享受与熏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的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准确恰切,优美规范。强调体态语的美感,并不意味着矫揉造作,拿拿捏捏。体态语应干净利落,不能拖泥带水;应简洁优美,不能繁冗丑拙;应新颖多姿,不能陈旧单调;应协调一致,不能杂乱无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