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 第二节 教学体态语技能[3]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4日  星期四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第二节 教学体态语技能

[返回] [1] [2] [3] [4]

  五、教学体态语的使用技巧

  (一) 眼神

  眼神是最具表现力的体态语言, 可以传递出内心深处惟妙惟肖的思想感情。教师在运用眼神与学生交流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注视的方式
  不同的注视方式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正视和环视为主。正视是让目光落在学生的脸上,通过和学生目光的直接接触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正视学生的眼睛,表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同时也显示出教师的庄重和威仪;环视是目光在较大范围内作环状扫描。环视常带有监督或检查意味,教师环视时应尽量使自己的面部表情显得自然。

   2.注视的时间
  长时间注视有盯和瞪,短时间的注视有瞥、扫、飞等。教师应与学生有目光的接触,但时间不能太长,否则就侵犯了对方的个人空间,容易引起误解。有研究表明,3秒钟的目光接触就会使人心理不适,超过5秒钟就会令人心里过分紧张。课堂上,教师目光若是一直落在一个或几个学生身上,就会使学生紧张,反而不利于课堂学习。
  3.目光的合理分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目光明澈、热情、敢于正视人,是一种襟怀坦荡的表现,容易博取学生的好感。如果目光闪烁游移,或者麻木无神,则给学生一种消极印象。教师应当合理分配目光,让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注。


   美国昂塔里欧学院教育博士约翰·克勒观察了19位教师在课堂上一刻钟时间内,凝视时间超过30秒的注目方向。他发现:教师平均用44%的时间直观前方,39%的时间与他右边的学生交换目光,只用19%的时间与左边的学生进行目光交流。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人的大脑左右两半球优势发展不均匀,大多数人(包括大多数教师)左半脑发达,因此它所主司的视觉器官便偏向于右边活动,再是教师在课堂上大多是进行逻辑思维,主要应用左脑,这也促使视觉器官偏向右边的学生多于左边的学生。

  目前这一结论尚未得到进一步证实,但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即教师的目光不能忽略任何一个方向的学生,分配不合理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 微笑语

  微笑语是指通过嘴角肌肉微微上提而形成的笑容来传递信息的态势语,通常都是不出声的。微笑语一般是通过嘴部和眼神流露出来的。美学家认为:在人的千姿百态的言行举止中,微笑是最美的。微笑与形象,有着一种微妙的、奇特的关系。
  微笑的教师易受学生的欢迎。教师的微笑蕴含着和蔼、慈祥、热情、富有同情心、热爱学生、敬业等优良品质。在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微笑要真诚热情,即便是否定批评,也要以真诚的微笑来否定,而不能冷笑、讥笑。教师的笑必须是发自内心的笑,是一种甜甜的笑。教师恰到好处的微笑,能够创造一种愉悦、融洽、宽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不苟言笑的教师应当试着练习微笑。微笑首先表现在口角的两端要平均地向上翘起,在练习时,为使双颊肌肉向上抬,口里念着普通话的“一”字音。笑的关键在于善用眼睛来笑。如果一个人的嘴向上翘起时,眼睛仍是冷冰冰的,就会给人虚假的感觉。训练眼睛的笑容,可以采用这样的方法:取一张厚纸,遮住眼睛下边的部位,对着镜子,心里想着那些最使你高兴的事情,让双颊肌肉抬升,并做微笑的口型,就会十分自然地呈现出微笑的表情了。

  (三) 手势语

  手势语是通过手和手臂的动作变化来表达信息的。根据教学情境适当地运用手势,能使课堂教学更富有吸引力。慷慨激昂的议论,配以鼓励性的手势,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侃侃而谈的叙述,加上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的手势,可以起到渲染气氛,把学生带入“角色”的作用。
  1.选择具有良好效应的手势语
  手势语具有丰富的表现力,教学中运用那些具有良好效应的手势语,有利于沟通师生情感,传递教学信息。

  有位教师曾做过这样的实验:选择六名女学生分两组(A、B)把教室后面的两张课桌搬到教室前面,在发出指示时使用同一音调、同一词句和同样的面部表情。对A组,运用轻柔的手掌上抬的手势;对B组,运用食指指点。观察结果发现,A组三名女同学从座位上起立去搬课桌时,均向教师微笑;而B组则面无表情,且没有用目光与教师交流。之后教师分别找她们谈对指派她们干活的看法。A组一致认为:为集体做点事是应该的,更何况老师让她们做是信任她们;B组则认为:老师让我们搬,我们就搬呗。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依据教学情境反复推敲,精心设计,适时适度地使用手势语,便有利于传递特定的情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讲究手势语使用的频率、摆动的幅度以及手势的姿态
  手势语应优美和谐地配合有声语言传递信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手势语必须准确得体,有助于表情达意,增强表达效果。通常不宜使用过多过杂的手势语,以免学生眼花缭乱;也不宜反复使用同一种手势,以免使人感到单调、厌烦;使用任何一种手势时,都不要过分夸张,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令学生摸不着头脑。同时,不要下意识地滥用手势,以免学生曲解。

  (四) 体势语

  体态语是非常良好的互动手段。如果上课伊始,教师拖着沉重的步伐走上讲台,半俯半靠在讲桌上,那么学生也会无精打采,毫无生气。假若教师迈着矫健的步子走上讲台,挺胸昂头,学生也会不知不觉地端正姿势准备听讲。
  教师在讲台上一般是面向学生而站的,有时可手扶讲桌。站立时,忌缩肩拱背,也忌趴伏在讲桌上,更忌叉腰。需要背对学生时,应注意时间要短。教师应通过恰当的体姿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稳重端庄、坚定自信、谦逊随和的风貌。
  细心体会并不断改进自己的体势语,有助于教师与学生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年纪较小的学生来说,对语言的理解力较差,需要直观、形象的肢体语言加以配合,有助于领悟教学内容。

  (五) 空间距离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 T·霍尔(Edward T. Hall)教授发现了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亲疏关系的人际距离范围,并进行了四种区域的划分。尽管在不同国度间存在一些文化差异,但总的来看,这种划分还是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的。这四种人际距离区域分别是:

[返回] [1] [2] [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