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确立教学目标
确立教学目标,必须要认真分析学习需要、学习者特征与学习内容。
(一)学习需要分析
学习需要是指学生目前的学习状况与期望他们达到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只要分别了解期望学生达到的学习状况和他们目前的学习状况,就可得出二者的差距,而这个差距就是学习需要,这个分析过程就是学习需要分析。
1.分析学习需要的目的
一般说来,分析学习需要的目的是找出学习者目前的学习状态与所期望的学习状态之间的差距。要消除这个差距就需要进一步学习,这就产生了学习需要。对教师而言,分析学习需要的主要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确定教学设计是否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3)分析现有资源及约束条件,以论证解决该问题的合适途径;
(4)分析问题的重要性,以决定需要优先解决的教学设计问题。
表5—1学习需要调查表
2.学习需要分析的步骤
学习需要分析可以分为三个步骤:首先,对期望值的调查结果进行归纳整理,用学生的行为术语表述出来,形成一个具体的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这个指标体系进行现状调查,再把这项调查的结果也用学生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最后,把两种行为术语所描述的结果加以分析比较,找出其中的差距,就得到了学习需要,同时也明确了总的教学目标。要注意的是,总的教学目标也需要用学生的行为术语描述出来。
(二)学习者分析
学习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地认识过程,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所确立的目标能否实现,关键在于学习内容是否完全针对学习者的特征。
1.学习者分析的目的
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活动的成功,就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学习者分析的目的在于为学习者提供合适的教学内容和选择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这对教育者来说,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可以做到有准备的学习。
2.学习者分析的内容
学习者特征分析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起点能力分析、一般特点分析以及认知风格分析。因此,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包括起始能力的预估和一般特征与学习风格的鉴别这两方面的工作。
(1)起点能力分析
起点能力是学习者对进行特定的学科内容的学习已经具备的有关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以及对有关学习内容的认识和态度。而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以后所形成的能力和培养的态度,则称为终点能力。图5—2表示学习者的起点能力、终点能力与教学活动的关系。
图5—2 起点能力与终点能力的关系
了解了学习者的起点能力,就能明确规定学习者应达到怎样的终点能力,同时,还可以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2)一般特征与学习风格分析
一般特征是指对学习者个体的学习产生影响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的特点,包括年龄、性别、知识背景、个人对学习的期望、学习兴趣与动机、工作与生活经历、文化背景等。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只是影响学习的背景因素,即便如此,这些因素还是对学习者学习新知识起着促进或妨碍的作用,并影响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和组织、影响教学方法、教学媒体和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与运用。美国教育技术界著名学者海涅克等在1989年指出:“对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即使作一些粗略的分析,对教学方法和媒体的选择也是有益的。”
学习风格是个体在理解、储存、转换和利用信息过程中所偏好的相对稳定的态度和方式。考伯(Kolb)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划分为四类:善于想象的、善于吸收的、善于逻辑推理的和善于调和的。劳特斯(Lotas)则将学习者学习风格划分为:情感I、情感II、认知I、认知II四种类型。较有影响力的是格雷戈克(Cregorc)的分类,他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分为具体——序列、具体——随机、抽象——序列和抽象——随机四种类型,其特点分别是:
具体——序列型风格的学习者喜欢通过直接的动手经验学习,希望教学组织得逻辑有序。采用学习手册、程序教学、演示和有指导的实验练习,对他们的学习效果最佳。
具体——随机型风格的学习者能通过试误法,从探索经验中迅速得出结论。他们喜欢教学游戏、模拟,愿意独立承担设计项目。
抽象——序列型风格的学习者善于理解以逻辑序列呈示的词语的和符号的信息,因而喜欢阅读和听课的教学方法。
抽象——随机型风格的学习者特别善于从演讲中抓住要点,理解内涵。此外,他们还能对演讲者的声调和演讲风格作出反应。对这类学习者来说,参加小组讨论、听穿插问答的讲授、看电影和电视的学习效果较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