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启发性
新课程提倡教学应该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意义学习。启发式教学就是要从学生想弄懂却难以弄懂,想说清却难以说清的时候开始,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去弄懂、去说清。教学不应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应抓住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矛盾,启发诱导,步步深入,将对话引向正轨,得出正确的结论。
师:请大家轻声读第二段,看一看,关于这段课文内容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
?
生:“太阳光有杀菌的能力”,“能力”一词一般用在人的身上,课文中为什么在这里用呢 ?
师:换成“作用”再试试,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这儿用“能力”一词呢 ?
生:用“能力”就拟人化了。
师:回答得好!“能力”就是“作用”的意思。关于第七节有问题吗 ?
生:既然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为什么妈妈在夏天出门还要涂防晒霜、撑阳伞呢 ?
师:问得好 !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生:太阳光中有紫外线,短波长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长波长的紫外线则对人体有益。在夏天要听天气预报,如果紫外线的指数过高的话,则应该撑伞、涂防晒霜。
|
 |
生:太阳光既然有杀菌的能力,我们生病了不就可以到太阳下晒一晒,为什么还要去医院
?
生:有的病太阳能治,有的病太阳不能治。
师:什么病太阳能治 ?
生:维生素D缺乏症,佝偻病……
师:太阳光是有杀菌的作用,但它不是万能的。人得了什么病,就该吃什么药,这就叫对症下药。对阳光的利用也是这样,要合理。
[1] 小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各式各样,教师应当启发、鼓励学生自己探询问题的答案,从而得到对问题更深刻的认识。
(五)审美性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教师的语言还要具有美学价值,内容美,形式美,体现出教师的人格魅力。
《村居》一诗是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九课《古诗四首》中的一首。全诗情趣盎然,富有童趣。但古诗涉及的年代对学生来讲毕竟太久远了,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我动了一番脑筋。在通过字、词理解,使学生初步体会诗意后,为了将诗中的意境进一步突显出来,我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娓娓道来:“那正是早春二月,与今天的气候差不多。有这样一个小乡村,村中有一条小河,河边芳草萋萋,茸茸的青草在微风中欢笑。小黄莺飞出了鸟窝,叫着、唱着,欢快无比。堤岸边,杨柳垂下长长的枝条随风轻摆,那柳条的尖端如纤纤细手轻轻抚摸这堤岸,留下浓浓的绿意。这草、这鸟、这柳在春烟中若隐若现,怎不令人陶醉
?这时,早归的学童再也耐不住一冬的寂寞,在劲吹的东风中放起风筝,风筝高飞,小儿欢奔,多快乐的春景啊!” [2]
这段对于诗景的描绘,生动而优美,几句话就勾勒出春意融融的景致,从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步入早春二月的情境,足见教师本人的语言素养和文化内涵。然而,作为教师,若想让自己的语言具有审美性、艺术性,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的,就要在教学和学习中,不断地丰富自己,提高自身修为。
(六)民族性
教学语言应具有民族性,能够反映民族的思想情感和丰富义理。教师必须深刻理解自己职业的特殊性,使用教学语言表情达意不仅要理趣俱生,同时还应该兼顾民族文明的传承,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正确对待外来的生活习俗、文化价值观等等。在表达上,教学语言应能体现汉语言文字的优美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