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 第一节 教学语言技能[4]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第一节 教学语言技能

[返回] [1] [2] [3] [4] [5] [6] [7] [8]

  (七)语法

  语法是遣词造句的规则,是某一民族的共同语言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按照这一规则进行语言表达,才能被人理解,违反这些规则,就无法进行交流。
  课堂教学与一般讲演不同,它除了要让学生听明白外,还必须使学生理解、掌握,即不但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的内在规律,注意语言的逻辑性。这样才能使学生理清思路,层层剖析事物,从而达到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的境界。

  四、教学语言的类型

  教学语言有多种分类方法, 根据教学语言的信息流向可以分为:单向传输语言、双向对话语言、多向交流语言;根据教学语言的功能作用可分为:系统讲授语言、个别辅导语言、组织协调语言; 根据教学语言的内容性质可以分为:

  (一) 说明性语言

  说明性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说明事物、解释道理的语言。它要对事物的形态、性质、构造、成因、种类、功能或事物的概念、特点、来源、关系、演变等做清晰准确、通俗易懂的解说剖析,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形成概念。说明性语言所采用的具体方

法有定义说明、诠释说明、比较说明、分类说明、比喻说明、举例说明,等等。
  1.定义说明
  定义说明就是用简练的语言为事物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以揭示其本质和内涵的方法。如:“什么是词?词就是最小的能够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这种语言要求准确、科学,能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但是,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教师还应该注意采用宜于他们接受的语言进行定义说明,从而达到对概念的真正理解。例如,有的学生对于数学缺乏兴趣,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能理解数学中的术语(概念)。这就需要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解释说明,循循诱导。如循环小数的概念,可以给学生讲这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在讲故事: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初步感知“不断重复”,再引出“循环”的概念,便会带给学生具体深刻的理解。
   2.诠释说明
   诠释说明是一种对事物各方面的特征作具体而详细的解说,以解决教学中的疑点或难点的方法。

   一位教师为了说明“确数”和“约数”的用法,运用了诠释说明的方法。教师说:“什么情况下用确数?什么情况下用约数呢?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了解达到了全面、精确的程度,应用确数说明,反之,就用约数说明。约数是力求近似全面、精确的一种估计和推测,也是建立在科学计算和调查基础上的。‘赵州桥建于公元 605年左右'是说不能肯定到底建于哪—年,但接近605年,或在前在后不几年。从实事求是出发,能用确数不用约数,不能用确数就用约数。用约数也是尊重客观事实的表现,同样是科学的。”

   3.比较说明
   比较说明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彼此存在一定联系或区别的事理放在一起,从对照、比较中说明它们各自的特点和区别的说明方法。比较有对比(正反比较)、类比(同类比较)、纵比(前后比较)、横比(左右比较)等不同方式,应用中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
   4.分类说明
   分类说明是为了揭示事理的类属关系,把它分成若干个亚类来加以说明,从而达到明确事物的对象范围或概念的外延情况的目的的说明方法。如三角形有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类说明又有上行分类、下行分类,一次分类、连续分类等不同方式。
   5.比喻说明
   比喻说明是指运用恰当的比喻来揭示某一抽象事物含义的说明方法。它的特点是能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说明显得生动、活泼。

   有位历史教师在讲到 19世纪末的英德战争时说:“德国作为帝国主义筵席上的迟到者,是根本不满足只得到一些残汤剩菜的。它活像—个吃不饱的汉子,自然首先盯着英国那个大盘子——相当于英国本土面积一百多倍的殖民地。”

   此处教学语言比喻贴切,说明生动,精练地指明了当时英德之间的尖锐矛盾,以少胜多,令人回味。

[返回] [1] [2] [3] [4] [5] [6] [7]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