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想象式描述
想象式描述是带有创造性的描述,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材料,结合自己的常识和理解,把想象中的情景描绘出来。但它要求真实准确,不允许胡编乱造,以免误导学生。
在教学《苏武牧羊》这课时,我用描述性的语言讲述课文,同时播放《苏武牧羊曲》:茫茫荒漠,野草丛生,人烟绝迹。只有那象征着国家尊严、民族气节的旌节才显得如此庄严、神圣。昂首眺望着南方的苏武,紧紧地握着旌节 (理解旌节的意思)。已经退了色的斗篷迎着凄凉的寒风飘动,似乎在向苍天诉说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多少年的期盼,苏武在异乡历尽了千辛万苦,受尽了非人的折磨,经汉朝多次交涉,匈奴王终于答应放苏武回国。(为什么不放苏武回国?)此时的苏武已经是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了。
伴着老师声情并茂的叙述,听着委婉凄楚的乐曲,学生们的眼中已忍不住噙满了泪水。 (学生理解了苏武的爱国情怀。) (案例提供者: 姚玉华)
这段叙述优美动人,把学生引入想象的空间,颇具艺术感染力,让学生自然融入教学情境。
(四) 论证式语言
论证式语言是指在教学中用事实、数据、论断、定理和定义等论据来证明论题或论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时所运用的语言。教师在教学中运用论证式语言是为讲解、说理服务的。它侧重于发展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运用时,要做到论题鲜明,论据充分,论证层次分明和富于逻辑性。特别是在讲解概念时,更要抓住其基本特征和根本属性进行推导和判断,注重用事实说话,以理服人。
论证式语言有以下几种常见的表现方式:
1.实例论证:用事实作论据,举例证明论点。其优点是直观、可感、说服力强,易于使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充分体现“事实胜于雄辩”的道理;
2.引典论证:就是引用经典著作、权威性论述或科学的公理、定理,以及名言警句等来证明论点。其优点在于使论证具有权威性和说服力;
3.因果论证:又称分析论证,就是通过分析问题、剖析事理,揭示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因果关系,从而阐明论点的正确性。这种方法运用得好,能使论证有力,逻辑性强;
4.反面论证:指不从正面寻找论据推出论题,而是寻找论据证明与原论题相矛盾的论题是假命题,从而间接地论证原论题的正确性;
5.排它论证:不直接证明原论题是真命题,而是先列出与原论题并列的一切可能命题,然后用论据逐个否定其它可能的命题,剩下的原论题就是唯一成立的;
6.类比论证:是把两种属性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由于其中一事物明显地具有某种属性,就以此为论据,证明另一相近的事物也具有同一属性;
7.比喻论证:就是通过打比方,用具体事物来证明抽象的道理。这种论证通俗生动,易为学生理解和接受;
8.归谬论证:就是先假定对方的论点正确,然后用它作前提,推导出一个极为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论点不成立。
(五) 抒情式语言 |
 |
抒情式语言是指教师在教学中用以抒发感情的语言。教师的情感通过语言抒发出来,常能收到“动之以情、以情感人”的效果。
于漪老师在《茶花赋》一课的导语中深情地说:“这篇散文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敬、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文明,有 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感情。”
抒情式语言有以下具体表现方式:
1.直接抒情:也称直露倾诉式抒情,就是教师将自己的感情在教学中直接表露、倾诉给学生,不加任何掩饰。它往往借助感叹、呼吁等手段,直接表达教师的感情体验,以其坦诚的胸怀、真挚的情愫等产生强烈的感染力;
2.间接抒情:又称潜蕴事理式抒情,是指教师并不直抒胸臆,而是依托于一定的事理,借助叙述、议论或描述的方式进行的抒情。
五、教学语言技能的使用技巧
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状况采用相应的教学语言。
(一)比喻
运用比喻的手法说明事理,能够深入细微的描摹事物情态,穷形尽相,给人以哲理的启发,形象的遐想,收到以一当十、理趣俱生的效果。在教学中,比喻的目的就是用学生所熟知的事物来描述学生不熟悉的、抽象的事物,以此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其能更好地理解抽象的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