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概述  | 在线资源  | 测试练习  | 新闻公告  | 学习工具 |
课程内容导航
  课程大纲
你的位置:网络课程 >>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 第一节 教学语言技能[7]
欢迎您  ,今天是: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第四章 小学教学综合技能

第一节 教学语言技能

[返回] [1] [2] [3] [4] [5] [6] [7] [8]

  (二)变调

  语调是语言的组成要素之一。教学中语调要富于变化,有声有色,增强教学语言的感染力。

  在这节一年级的音乐课中,所学的是歌曲《小雨沙沙》。歌曲采用了拟人化的歌词,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雨声及雨势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无限情趣。为了便于学生感受小雨沙沙的生动情景,我在教学过程中这样启发:“听 !谁愿意把春天的消息告诉大家?春雨弟弟飞快地冲出门,嘀嗒,嘀嗒下起了春雨。这下可把风妹妹急坏了,她呼的一声飞出门,把绿绿的小柳树吹得摇摇摆摆,就像跳起了舞蹈!欢迎春天的到来!听!这是什么声音?沙,沙沙……”“春雨!”大家欢快地叫道。“对呀!春雨弟弟的动作真快呀!听,不知不觉中,雨渐渐大了起来。我们该用怎样的音调呢?”学生们一点即通,纷纷学着老师的样子重重地跟着我的最强节拍,模仿起了急急的春雨声。“春风和细雨都在向我们传递春天的消息呢!瞧,它们多欢乐啊!”紧接着,我的琴声逐渐增强,用上了小铃铛来敲打最强节拍,学生们心领神会,也举起了小铃铛、双响笛,跟上教师渐渐变强的节奏。至此,春雨带来的活泼情趣已完全被课堂上的越来越响的“沙沙”声所展现出来。接着,我根据琴声渐渐放轻了自己的声音:“春雨弟弟渐渐走远啦,留给了我们无限的快乐……”同学们随即也收敛了自己的声音,“沙,沙沙……”,并小心翼翼地和着音乐边唱边用沙球打节拍,语调渐渐变轻。  (案例提供者:李 亮)

  变调是提高语言艺术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时,要注意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的进展情况不断地改变语调,运用变调来增强教学语言的表现力、吸引力。

  师:“谁能把课文的前两句话读一下?”
  生:“天灰蒙蒙,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感情不到位)
  师:“这段话该怎么读?谁来说一说?”
  生 1:“用低沉、悲伤的语调朗读。”
  生 2:“挤满”、“长”、“多”三个词读重音。
  师:“说得很好,谁来读一下?”
  (一生朗读,语气仍较平淡。)
  师:“大家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生 1:“他重读的力度不够。”
  生 2:“语速要慢一点。”
  师:“大家说得很好,谁再来读一下?”
   (另一生朗读,读得较有进步。)
  师:“请大家学着×××的样子把这两句话读一下。”
  (摘自: http://www.1sky1.com/ehome/mb/005/ArticleShow.asp?ArticleID=19824&uid=4709 沙县大洛中心小学 网站 )

  (三)含蓄

  含蓄是教学语言成熟的一种表现。教学语言准确、清楚较容易做到,形象、生动就稍难一些,而含蓄则是更难达到的一种水平。含蓄之所以难,是因为含蓄的要求比较高。教学时,教师既不能含糊其辞,又不能一语道破“天机”。我国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说:“言有尽而意无穷者,天下之至言也。”教学中的含蓄是一种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的状态,是启发的重要手法之一。
  暗示和委婉是含蓄常用的手法,特别是当学生答错问题或者违反了纪律的时候,教师用含蓄的语言加以暗示或委婉地提出批评,其效果往往要比直接批评更好。

  (四)节奏

  教学语言要有节奏,要长短结合,疏密相间,快慢适宜,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实际的需要时轻时重,时缓时急,抑扬顿挫,有板有眼。这样,学生大脑的优势兴奋中心才能随着教学语言的语调和响度不断得到调节、转移和强化。

  一位语文教师在小结一组散文时讲道:“……这些语言,有表达愤怒的,有表达痛苦的,有表达悲哀的,也有表达兴奋、激动的……”语调时而高亢,时而低沉,与感情的起伏一起构成了和谐的节奏和旋律。

  (五)幽默

  前苏联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教育调查资料表明,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爱具有幽默感的教师。教师幽默的语言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气氛,含而不露地启发学生联想,出神入化地推动他们领悟知识,从而顺利地达到教学目的。另外,如果教师能够用微笑和闪烁着智慧的目光看待人生,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解释生活现象,则能对儿童的幽默感产生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可以使孩子乐观、健康地成长,在面对未来的挫折时,能够心胸开阔,富有摆脱困境的信心和勇气。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幽默,也要注意分寸,适应对象,情趣健康,和善坦诚。幽默不能滥用,为幽默而幽默,甚至划向无聊庸俗,反而会妨碍教学的顺利进行。

  (六)引用

  教学中适当引用一些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谚语、电影台词、文学艺术语言等等,可使教学内容变得生动有趣,便于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引用,看似谈天说地、道古论今,实际上是在开拓学生思路,给学生以深入浅出的启迪、豁然开朗的激励,使学生心领神会。引用要贴切、恰到好处,引语应成为教师讲述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博学多闻是灵活引用的前提,所以教师应不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信手拈来。

[返回] [1] [2] [3] [4] [5] [6] [7] [8]